家庭的模样:温暖又不失界限 一起来看看!

时间:2024-03-31 09:20:29 编辑:

导读 【家庭的模样:温暖又不失界限】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家是孕育生命、呵护生命的温暖港湾,在许多人脑海中是满满的甜...

【家庭的模样:温暖又不失界限】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家是孕育生命、呵护生命的温暖港湾,在许多人脑海中是满满的甜蜜记忆。然而,《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通过《为什么我们想回家,但又不愿久留?》一书揭开了另一段叙事,虽然不是主流,但对一部分人的影响刻骨而深远。对这些人而言,家是痛苦、伤害和冲突的根源,是一生的精神负担。家庭中的问题往往是不能说的秘密,有些人能坦诚说出与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的复杂关系,但大多数人没有勇气说出真相、面对伤痛。

《为什么我们想回家,但又不愿久留?》

[美]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 著

薛玮 译

中信出版集团

内德拉将那些可能对他人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家庭称为“有毒家庭”,其主要特征为:目睹暴力、性虐待、家庭成员药物成瘾、身体虐待、言语虐待、遗弃、父亲或母亲精神疾病、父亲或母亲被监禁。如果家庭成员生活中不能严格自律和理性处理矛盾,那么这些问题和矛盾极可能外溢,尤其会对正在接受新知识的未成年子女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弥合情感裂隙,修补各方关系,这样家庭才能重现温暖的氛围。道理每个人都懂,但要在日常点滴中转化为现实并不容易。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内德拉认为,“所谓父母,只不过是有孩子的‘人’”。父母虽负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但并不能占有孩子的一切。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中,这种现象就是父母包办一切,子女娇生惯养,终成“巨婴”。

内德拉认为这些错误做法就是“依赖共生”,即“为别人的生活、心情、界限和感受负责”。望子成龙是每位中国父母的共同心愿,但每个孩子都不可能复制父母的人生。针对“依赖共生”现象,内德拉的建议是建立一种“界限”,即便是亲人,彼此之间也应有一定距离。用句流行语说就是,“距离产生美”。

内德拉在他的另一本著作《界限》中指出,“自我关爱的根本在于设定边界。界限是负担过重时的自我保护,是向他人表达合理预期的方式,是帮助你在人际交往中体验到安全与舒适的关键”。界限是每个独立人格的应有空间,同时也是“一种需求和期望,让我们在关系中觉得自在和安全”。如果没有界限,即便家人,彼此之间“就会出现纠缠,对所有事物保持同样的视角,以同样的方式生活”。

界限是中国父母最容易忽视的细节。在“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的逻辑下,中国父母习惯对孩子不顾一切的填鸭式灌输,不管他们是否愿意。虽然我们总是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现实中,父母往往不愿意接受子女的建议,尤其是在身体力行方面。

在构筑和谐家庭关系方面,内德拉提了七条建议,即不要最小化(轻视)别人的经历;不要强迫别人改善家庭关系;不做评判,这样别人才能没有负担地说出自己的经历;不要告诉别人,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不要自以为知道别人的感受;不要说“一切都会好起来”之类的话;不要给别人虚假的希望;问问别人需要你做什么。不难看出,这些建议与交流对象间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对方保持必要尊重。必要的个人空间对培养独立思考的健康人格显然大有裨益。

我们常说家庭是温暖的港湾,这是一种饱含亲情的表达,而不是物质的数字化堆积。事实上,许多生活条件优裕的家庭同样存在家庭成员难以和睦,缺乏归属感的现象。内德拉的许多建议切中肯綮,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东西方还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无论是家庭和谐内涵,还是个人生存空间方面。在中国家庭里,最大的困难可能是角色迷失。成人更强调自己的独立,却忽视了子女的独立空间,大包大揽的现象更为普遍,教育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我们每个人完全可以静下来想想,我们自己是否真的很想回家?是否真的愿意在家里久留?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这些,那么对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而言,会不会产生同感呢?

当然,内德拉通过设立界限的方式以打破依赖共生现象的建议可圈可点,中国家庭尤其值得重视和借鉴。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禾刀

以上就是关于【家庭的模样:温暖又不失界限】相关内容!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乐拇指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 百度地图 |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