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菁:胸外科医生也有很多朋友】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丁文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外科大楼的门口,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双手合十放在胸前不停念叨着,“谢谢侬”“谢谢侬,赵医生”……
老人半仰着头,眼里泛着泪光。赵晓菁伸出手轻轻地拍了拍老人的臂膀,安抚她,“已经上了胃管输营养液,可以尝试新药物治疗,别太担心”。
老人的丈夫因长期无法进食,身体已经十分虚弱,跑了许多医院检查,都无法查明病因。束手无策的老人找到了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赵晓菁。没进行开胸活检,一个气管镜超声就明确了是小细胞肺癌,后续治疗方案也随之敲定——化疗加免疫治疗,再结合放疗。
进食困难是由于肺里的肿块蔓延到了靠近食管的区域,压迫了食管。给老人下根胃管就解决了进食困难的问题。
类似这样因各种原因被其他医院拒绝、只能等待死亡的患者,赵晓菁接收了不少。
冲一冲就过了坎
“目前,在大部分医院,气管镜超声这个项目是在呼吸内科做的,但在我们医院,外科医生同样能操作。”赵晓菁认为,外科医生拥有临床手术的实操经验,对解剖的理解更深入,在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成功率也更高。而且从职业性格来说,外科医生更敢于冒险。
这样一种职业性格在赵晓菁18岁那年就已经显露。高考分数公布后,赵晓菁独自坐火车从杭州来到上海,走进了完全陌生的上海医科大学,敲开了学校招生办公室的门,直白地对招生老师说:“我第一志愿填报了上海医科大学,已经过了分数线,但浙江只招收5人,你们能不能优先考虑我?”
现在回忆起来,赵晓菁对自己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行为直呼可笑,但这种胆大、敢为的个性贯穿在赵晓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
2023年年底,一位被其他医院推出来的病人向赵晓菁求救,病人的左胸腔被一个巨大肿块占满。“去过的医院都说做不了手术,神仙也救不了”。“能做,为什么不能?”入院检查后,手术如期进行,历经两个多小时的手术,一个直径近30公分的肿块被切除干净,病人的肺也保住了。
外科医生的性格决定了职业,一台台手术也在不断强化这种性格。
赵晓菁心中的外科医生是要敢于往前冲一冲的。“医学上,很多东西其实往前冲一冲也许就过了坎,当然也有可能会碰得头破血流。但往后缩一缩肯定是束手无策了。”不能因为医患矛盾突出、医患关系紧张就选择退缩。赵晓菁认为,在患者充分理解诊疗过程中的收益和风险后,有部分诊疗中的风险是医生必须要承担的。
赵晓菁也经历过手术失败,他会不断地反思:为什么同样是超高难度的手术,之前成功了,这次却失败了?
赵晓菁将这些高难度的手术过程看作是蹚过一条条巨浪奔腾的江河,曾经顺利艰难地渡过,但也有被淹在河里的时候。“不能只在趟不过小溪时反省,面对巨浪奔腾的江河就原谅自己,必须不断总结反思,做笔记,哪些地方值得改进”。
把病人当成表叔
这种对精进的要求也体现在赵晓菁的科室管理中。在仁济医院管理胸外科十年,赵晓菁对科室医生的要求始终十分严格。
一个好的外科大夫应该是“喜新厌旧”的。2023年12月,一位患颈胸交界处肿瘤的年轻女孩跑了北京、上海多家医院后,都得到了只能做胸骨正中切开的手术方案。“听说你可能有办法”,几乎是抱着最后的希望,女孩找到赵晓菁。
最终,只开了一个2公分左右的切口,女孩胸腔里的肿块就被全部切除。在门诊交流中,赵晓菁察觉到,这是一位爱美的姑娘,手术中,他特别选用更细的线,采用更美观的缝合方式。“做这类手术的病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命,但对我来说,既然能够把手术做好,也可以把皮肤的切口做得更漂亮。”赵晓菁很早提出切口美化,并去整形外科学习美容缝合方法。
今年的手术要比去年在细节上更有新意、更完美。这是赵晓菁对科室主刀医生的要求。比如,大部分手术正常情况可能出血20毫升,能不能做到只出血5毫升?在规范科学安全的前提下,手术时间能不能再缩短?“如果一个医生每年做的手术都没有进步,那意味着职业生涯到头了。”这是赵晓菁经常跟年轻医生讲的道理。
十多年前,赵晓菁还是沪上另一家医院的带组医生,他严厉地提出要调走一名护士,因为他不止一次发现,那名护士虽然坐在护士台,但对前来咨询的病人家属从未抬头正眼瞧人。这种不尊重病患的行为在赵晓菁看来是无法容忍的。
就在采访前一天,赵晓菁正在看门诊,他得知病房里一位已经入院的患者等了近两个小时都没有医生前来询问病史。晚上,赵晓菁在科室会议中提问:如果等待医生询问病史的是大家的表叔,你们会让他等两个小时吗?我没有要求你们把病人当至亲,你们就当作表叔来对待,就足够了。
虽然对科室管理非常严格,但对待病人,他又如同朋友。与病人交流是一种享受,赵晓菁总爱与病患和家属开开玩笑,放松他们的情绪,他甚至学习了各地方言来缓解病人和家属的紧张情绪,因此,总被各地患者误认为赵主任是“老乡”。
在仁济医院的胸外科,手术排期不是论资排辈,而是根据病人的病情,病情危重的先做,老人、女性、少年患者优先。这样既维护了病人为先的原则,也避免了年轻医生与资历深的老前辈之间可能出现的科室内部矛盾,这种秩序感是赵晓菁一直坚持并维护的。
边界、秩序与原则
虽然待病人如同朋友,但赵晓菁也有十分明确的原则,一定要保持应有的边界感。比如,在病区和医生办公室的通道之间安装了玻璃门,避免病人和家属随时通过走廊进入医生办公室。
这是赵晓菁坚持的原则——医疗属于特殊的服务行业,医生必须按时查房,给病人反映问题的时间,但医生并不是随时为病人和家属服务的。“病人、医生、家属都要有界限感,一旦突破边界,很多问题也会难以避免地出现”。
明晰的界线和秩序始终是赵晓菁坚决维护的。2019年4月,一位插队的病人冲入诊室与赵晓菁发生了冲突。警察介入后,赵晓菁因坚持看完病人再配合警方调查,而被警察强行带至派出所。这场风波的视频传上网络后,“仁济医院赵晓菁事件”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赵晓菁从派出所回来后,很多人都劝赵晓菁,“这种人随他去,他要插队你就让他插”“不想让他插队你跑开就行,不关你的事情”。
但赵晓菁至今问心无愧,如果当时跑开,就损害了那么多等待的病患的利益,有些人还是外地来的。“作为一个医生,我也不能容忍这种无序的行为在医院发生。当公序良俗受到挑战的时候,总要有人站出来维护。”
这场意外事件被赵晓菁视为“细枝末节”,并没有对他造成什么心理上的影响,却让他意识到一些问题:当门诊的患者太多时,病人焦急等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才能缩短病患的等待时间,让真正需要的病人可以及时得到治疗呢?
让真正需要的人挂上号
赵晓菁发现,许多真正需要得到自己诊疗的患者非常难挂上号,因为传统的预约方式仅需姓名和手机号验证,这样的机制早已被“黄牛”摸透。号一放出来,就被蹲守在各个平台的“黄牛”秒杀,一个号可能被“黄牛”炒到2000多元。
2019年底,赵晓菁把散落在各个平台的号源收回了大部分,建立起了一个精准预约的平台,患者需要将自己的病情相关资料上传,医疗团队审核后,将依照患者病情,将号提供给真正有需求的患者。对那些病情暂时不需要专家级医生诊断的患者,预约平台也可以提供指引,让这部分病人分流到合适的医疗机构就诊。
实施“精准预约”后,赵晓菁一天的门诊量从120个减少至40—50个,但需要入院诊疗的病人数量却比以前翻了一倍。这意味着诊疗效率提高了,真正需要的患者得到了救治。
赵晓菁无法想象再回到精准预约之前:门诊一天120个病人,从早上8点看到下午6点,即使只花5分钟搞定午饭,屁股几乎不离凳子,一个病人真正问诊的时间也只有3分钟左右。
仔细介绍疾病的诊断来由和患者要面临的手术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3分钟显然无法完成。接受采访前一天,一位温州的病人被赵晓菁“教育”了半个多小时。赵晓菁向他解释了所患疾病到底是什么,现在需要做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治疗手段,达到怎样的目的,目的达到后可能再进行哪一步治疗。
这让赵晓菁很自豪,真正需要的人得到了诊疗,而普通门诊就能解决问题的病患也不必花费专家费和时间。2020年12月,经过多轮试点测试后,仁济医院开通专家门诊精准预约通道,将精准预约模式推广至全院15个科室。到2021年3月,仁济医院有60余位专家开通精准预约功能。
找到更多肺癌病人
不仅对找上门来的病人负责,全国还有更多肺癌病人是赵晓菁希望找到的。
十多年前,一位病人在手术结束后硬要给赵晓菁一笔钱,赵晓菁回复,如果非要给我,不如给更加需要的人。于是在2013年“慈菁专项”基金诞生,那名病患家属的钱也成了“慈菁专项”基金的第一笔捐款。“慈菁专项”基金迄今已经去往山东临沂市兰陵县、河南安阳市、云南曲靖市等多个地区,为经济困难的人群进行肺癌免费筛查与诊治,累计筛查近14000人,其中226人获得了免费治疗的机会,还有1200多名肺结节人群在进一步密切跟踪随访观察中。
十年间,一些变化让赵晓菁感到欣喜。最初,筛查的片子几乎都需要赵晓菁查看和诊断,他时常需要远程看片子到深夜,还要飞到当地给病人做手术。后来,随着不断对当地基层医疗机构的带教和培训,只有一些复杂的片子和疑难的手术需要他亲自操刀。
2023年12月底,赵晓菁第10次前往云南曲靖进行集中筛查、手术和回访。一位过去在煤矿工作的退休老工人告诉赵晓菁,自己和几个亲戚通过“慈菁专项”基金的筛查发现了早期肺癌,并接受了治疗,自己也开始动员亲属去体检,进行肺癌筛查。
这种意识的萌发让赵晓菁更加坚定,要想办法把早期肺癌筛查、治疗带到更多地区生根发芽。
现在,赵晓菁经常见缝插针到浙江、江苏、福建、云南等地的一些基层医院做培训。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做胸腔镜手术的医生,以前,赵晓菁曾为能飞去一线城市的大型医院会诊而自豪,但近几年,赵晓菁发现一线城市的胸外科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基层的医院仍有一些诊断理念和手术技巧方面的短板。
提升医疗技术之外,提高人文关怀被赵晓菁视作同等重要的事情。“通过对基层医院医生的技术能级和人文能级的提高,来改变中国医疗的现状,这是我的梦想。”赵晓菁经常对年轻医生们说,我希望你们在病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特别是接近死亡的时候,你们的心灵深处能有所触动,如果你已经将患者的生死置之度外了,那么你就不配做医生了。
过去,赵晓菁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自己的失落,以前总说,骨科医生朋友遍天下,而胸外科医生是没有什么朋友的。因为过去中国肺癌患者一发现几乎都是偏晚期,几年后都见不着了。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患者被发现,经治疗得以长期生存。
有位女孩每年都会给赵晓菁寄来一块马拉松奖牌,这是她在经历肺癌手术后,得以重新投入正常生活中,隔空向赵晓菁“报平安”的方式。提起这件事,赵晓菁笑了,“我现在有太多朋友啦。”
以上就是关于【赵晓菁:胸外科医生也有很多朋友】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