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山上观神品:访莱州云峰山摩崖刻石|访古 一起来看看!

时间:2024-05-14 08:23:02 编辑:

导读 【云峰山上观神品:访莱州云峰山摩崖刻石|访古】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早就知...

【云峰山上观神品:访莱州云峰山摩崖刻石|访古】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早就知道云峰山摩崖石刻的名气。我在30年前,编辑《四山摩崖石刻》这本书的时候,就听人说,北魏书法艺术有三大宝库,一是龙门造像题记,二是四山摩崖刻经,三便是云峰山摩崖石刻。“龙门二十品”我在龙门看过,四山我经手出过书,此次山东访古,要向山东半岛一行,云峰山正位于由青州通往蓬莱的路上,所以这次要亲身考察一番。

由云峰山远眺莱州城区

云峰山,又名文峰山,位于莱州市区东南7.5公里处。其主峰东西两侧各有一峰,形同笔架,故当地人称“笔架山”。此山虽海拔仅300余米,却山岩耸秀,林壑优美。云峰山不仅以山峦奇丽、风光绚丽著称,而更以其拥有众多的北朝摩崖刻石名传千秋、饮誉中外,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其如此重要的价值,所以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欲界清都”石刻

01

云峰山摩崖石刻的经典之作

说起来,这么重要的云峰山摩崖石刻其实只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郑道昭。

北魏自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立碑之风大兴,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书艺也因而大进,并形成各种流派。宣武帝(500-515)时,书法家郑道昭任光州刺史。为颂扬其父郑羲的为政功德,抒发对大好河山的热爱,郑道昭在任职期间,周游云峰诸山,乘兴写了很多书法作品,经过刻石工匠精心雕刻,成为摩崖刻石,存在至今,是北朝刻石传世最多者,甚为研究者所重。

郑文公碑亭

云峰山共有历代刻石35处,其中北朝刻石17处(北魏16、北齐1)。山阴半腰以《郑文公下碑》为起点,向上有《论经书诗》、《观海童诗》、《咏飞仙室诗》;山顶以“云峰之山”题字为中心,周围有“九仙题字”,东西两侧峰的左阙西壁有“左阙”、“山门”两处题字及郑述祖《重登云峰山记》,阙口南端巨石平面刻“当门石坐”题字,右阙仅有“右阙”题字。

“云峰山之左阙也”刻石

云峰山右阙刻石拓本

在这些石刻中,最珍贵的碑刻当属《郑文公碑》。此碑系郑道昭所书,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品,书风堪称隶楷之极。有人评价称:“云峰魏碑,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不失为一代名作,无愧于千古佳品。”《郑文公碑》有上、下两碑,内容相近,内容都是歌颂郑道昭的父亲郑羲政德的。二碑一先一后,均刻于北魏永平四年(511) 。上碑刻于平度县天柱山,下碑刻于云峰山。下碑石质极佳,字也略大,字体丰腴流畅,流播甚广,今天提到《郑文公碑》,都是指的下碑。我们今天看到的北魏造像、墓志,书风大多欹侧方棱,雄强刚劲,此碑却平和蕴籍,锋芒不露,显得内刚外柔,字字方整,笔笔曲折,包世臣《艺舟双楫》称其为“篆势,分韵,草情毕具”。

《郑文公碑》拓本(上)及局部(下)

《论经书诗》是描述郑道昭与朋友论经讲道的五言诗碑刻。此碑刻于云峰山山阴,计20行,行7字至21字不等,因山石取势,故呈不规则状。此碑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古拙宽博,凝练豪宕,书品不在《郑文公碑》之下。

《观海童诗》石刻

《观海童诗》又名《观海岛诗》,是一首五言写景抒情诗,刻于云峰山西峰。字径与《论经书诗》相近,计13行,行八字不等。此碑笔画方棱,严整有力,虽不像《论经书诗》般豪放,但凝重敦实,给人以雄伟庄重之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其“高气秀韵,馨芬溢目”,评价甚高。

向山上行去,路边时有郑道昭所题字的摩崖石刻,包括山顶左阙的“云峰山之左阙也”“郑公之所当门石坐也”“中岳先生荥阳郑道昭青烟之寺也”以及 “此山上有九仙之名”“安期子驾龙栖蓬莱之山”、”王子晋驾凤栖太室之山” “羡门子驾日栖昆仑之山”等题字,不过“九仙之名”的碑石有的已经漫漶不清,且石体已经剥落,收藏在山下的陈列室中。

“荥阳郑道昭之山门也于此游止”石刻

02

郑道昭书法的独到之处

郑道昭(?~516)出身中原地区四大望族之一的荥阳郑氏,为北魏大臣郑羲幼子,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著名书法家。他少而好学,博览群书,曾入中书学,入仕即任秘书郎,很受孝文帝拓跋宏信任,后受到从弟郑思的牵连而被贬,转而担任司徒元详的谘议参军。

正始元年(504)后,郑道昭曾先后三次上表,劝谏宣武帝元恪重视教育。永平三年(510)为光州刺史,延昌二年(513)转任青州刺史,后入朝任秘书监。熙平元年(516)因暴病而亡,获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文恭”。

郑道昭刻石拓本

郑道昭是洛派的书法家,不仅发展了方折的书风,而且吸收民间圆笔作书的特色,创造了洛派真书中规矩整饬、结构严密的圆笔流派,叶昌炽称其为“书中之圣”。

他生性闲适散逸,喜游山水,好为诗赋,尤工书法,在光州任职期间,于各地题刻甚多,除云峰山摩崖石刻外,还有莱州城东大基山15处、天柱山(今属平度市)8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字由汉隶向楷书发展变化的时期,郑道昭融诸家之长于一体,刻意创新,笔力圆劲苍健,结构严谨,运笔娴熟自然。其代表作即为 “郑文公下碑”,此碑被誉为“隶楷之极”。康有为称其“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仰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不尽”。

“此山有九仙之名”刻石拓本

1500年以来,人们都视南朝(东晋)书法为书法正统,北朝书法遭到贬低,鲜少有人问津。这种情况在晚清之时有所改善,包世臣、阮元等人都高度评价郑道昭的书法造诣,到了康有为时已是评价极高,叶昌炽在《语石》中更是称郑道昭为“书中之圣”。以我这书法艺术的门外汉,在现场看到郑道昭的书法作品时,也确实眼前一亮,确实不同于以往所见之北魏书法的风格,有自己的独特意蕴在焉!

03

摩崖刻石传世之秘

由郑道昭刻石的511年,到今天已经是1513年过去了。按一般的印象,就是宋明时代的碑刻,到今天已经是模糊不清了,但郑道昭刻石总体上还是十分清晰,这是为什么呢?

宋崇宁年间刻石

云峰山刻石能够很好地保存至今绝不是偶然的,这是同郑道昭善于选择刻石的石质有直接关系。郑道昭认识到,一块成功的摩崖刻石,不仅在于文词的华丽、书艺的高超,刻石石质的优劣也至关重要。石头的质地是“刊石铭德,与日永扬”的关键条件。

我在登山观摩刻石时看到,同处于一山的郑文公碑与宋代刻石的风化受损程度明显不一样:下碑已有1500余年,字迹尚清晰,而年代较晚近的刻于宋崇宁(1103-1107)年间的宋代刻石却已漫泐不清。由此可知刻石的保存质量关键还在于石质的优劣。

“羡门子驾日栖昆仑之山”刻石拓本

虽然今天《郑文公碑》已经被用碑亭保护起来,但我们也可看到,各处的云峰山刻石多系利用天然岩石,依山凿刻,或矗立、或斜依、或偃卧,不受岩石大小的约束,大者数米,小者不足一米,字数多者1200余字,少者不足10字,千奇百怪。刻石的设计不受框框限制,既考虑章法,又因石取势。最负盛名的《郑文公下碑》刻面稍经加工,高2.65米,宽3.67米,面积为山中诸刻石之冠。由于石质坚优,刻工精巧,今天看去依然字迹清晰,点划棱角分明,堪称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郑文公碑》一千多字的石面偏左,有一条由上而下的约15公分宽的粗劣石线斜穿而过,所以碑刻上在不宜刻字的部位便索性略过,以至在一行完整的刻石中留出一字或数字的空白。这种章法上的闪让交错、上下贯联,给人带来的却是庄重、古朴的感觉。

“神人子乘烟栖姑射之山”残石

从云峰山刻石的雕刻艺术可以看出,北魏时期,即使是边远地区的山东半岛(当时的光州),在这方面也已有了相当高超的水平,可说是纯熟自如。在刀法上,此地的雕刻多以圆刀代替平直的刀法,早期粗放方整,继而方圆结合,笔锋的顿挫运转都有清晰的表现。即使在一千四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云峰山摩崖刻石那刚劲挺拔、沉雄浑博的字体,不仅为刻石的章法之气派宏大所惊艳,更为那些刻石工匠的高超技艺而赞叹。

作者介绍

以上就是关于【云峰山上观神品:访莱州云峰山摩崖刻石|访古】相关内容!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乐拇指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 百度地图 |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