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大学生更多自主与自由】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经济观察网 言咏/文 “五一”长假即将开启,很多高校发布了关于假期安全的通知,各个高校规则不一,但基调都是:放假期间最好不要组团旅游。有的学校严禁任何以班级、社团、个人的名义组织出游和踏青,提倡学生在校内以小型分散的方式开展活动;一些学校没有严格禁止,但也设置了申报、审批等重重条件,有的还规定必须当日往返、不得留宿;有的则规定必须由教师或校方指定的旅游公司带队。
我想起自己20多年前读大学时,临近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同学们提议邀请几个熟悉的外教一起去洛阳看牡丹、游少林寺。于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坐着火车硬座从武汉出发,一路嘻嘻笑笑,也睡得东倒西歪,赏花游寺,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周末。那时,没有任何人会想到这需要申报,还有可能不被批准,事实上的确也没有相关约束。周末是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我们周一赶回来上课不就行了?我甚至忘了是否提前告知了家长,父母都不在本地,也许在某一次打长途电话时提过吧,或者归来后分享了路途点滴。作为20岁出头的年轻人,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无权决定这样一次赏春行程。
可是这样的自主与自由,在今天的高校里却有些消退了。不止是长假禁止出游这一件事,前不久还有禁止大学生在宿舍挂床帘、把大学考试成绩单寄给家长、建大学生家长群等等。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背后都透露出一个信息:当下大学的管理正在“高中化”,而这不是一件小事。
很多人关注到,现在一些大学生越来越“晚熟”,他们不善于管理日常生活,经常难以自己做决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舆论评价说大学生越来越“高中化”了。但这只是表象或者说只是结果,其背后的原因是大学管理日益“高中化”。现在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越来越细微,从选课调课、评奖评优到宿舍生活,方方面面都给管了起来。有任何问题,辅导员第一时间就“上场”,生怕惹出纠纷。如此家长式的“关爱”之下,大学生想成熟恐怕都难吧,不经历点风雨哪会有成长呢?
长期被诟病的大学校门的封闭,同样是这一管理思维下的产物。大学校园本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但现在的管理思路似乎是,试图用“隔绝”的方式让大学成为没有丝毫潜在风险的真空。校门替你们把守了、出游的权利替你们否决了,就在这象牙塔里度过你们的青春吧,没有往来就没有风险。
这恰恰是对大学教育理念的弱化。安全当然是第一重要的,但不至于管束得如此严苛,连20多岁年轻人假期出游的自由都被限制。要相信,一个人只有在可以自主决定时,才会习得如何权衡取舍、如何规划抉择以及如何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是未来漫长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一个人也只有会做选择,可以承担选择的后果,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年”。
必须承认的是,现在的大环境跟20多年前我上大学时确实不太一样。那时我们没有手机,寝室没有电话,身处异乡,与家人的联系就靠传达室那台座机,或者散布于校园各个角落的电话亭。那时没有微信群,当然也没有如影相随的各种群通知。回想起来,通讯的不发达反而带来了更多的自由,身在其中时我们觉得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现在,即时通讯的发达让交流变得更容易,但有时也会模糊一些边界。比如,大学家长微信群就是一种很奇葩但并不鲜见的存在,它模糊了学校和家庭应当监管到哪里止步的边界,本质上是把大学生看成仍然需要被监护的“孩子”。
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主与自由,需要学校和家庭都有所改变,家长也要学会放手。客观地说,家长的过度关注会强化了学校的避险意识,怕出事就干脆一刀切地把潜在风险都规避掉。如果大学生家长总是在微信群追问子女的情况,甚至追问保研的条件和进度,这样的互动会慢慢地异化高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本不需要有太多直接的交流,大学生作为准成年人,完全可以独立面对他们的大学生活。
以上就是关于【给予大学生更多自主与自由】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