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新发感染性疾病不断出现,如何应对大流行常态化挑战?】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虽然二十世纪以来,在全球感染病和传染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人类感染病和传染病的诊、治、防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感染病和传染病仍然是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当前,全球化、环境变化、人口流动、生物安全威胁等因素使感染病和传染病的防控面临着新的更加紧迫和复杂的局面。特别是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下,世界各国不得不采取前所未有的措施,应对这场传染病大流行危机以及下一场疫病可能降临的风险。新突发传染病不断出现,耐药菌株相继出现,艾滋病、结核、乙肝等重大传染病延宕难愈,尽管在艾滋病、结核病以及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消除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距离完全消除这些重大传染病依然任重道远。如何应对?
2019年12月全球暴发了百年未遇的超大规模传染病流行。这场最终鉴定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COVID-19是继1918年全球流感大流行之后最大的一次传染病全球性大流行。面对疫情,人类再次审视100年以来在应对微生物感染方面能力的不足。人类曾经以为,在疫苗、药物、公共卫生策略方面已经积累了接近100年的经验,同时相关领域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但是,在这场微生物引发的全球性大流行面前,人类的防线还是呈现出令人吃惊的脆弱性。
转眼间,新冠疫情以自己固有的流行模式,从大流行转段进入了地方性流行,人类与微生物界的斗争,似乎再次进入静默期。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第二届东方国际感染病学术周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合作论坛上表示,要应对仍在虎视眈眈的致病微生物挑战,感染病学科的发展显然不允许再次被忽略而进入静默阶段。
“2024年1月,在今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发言,再次警示未来大流行或不可避免,我们要为此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张文宏指出,由此,人类要审视感染病学科作为应对微生物界向人类挑战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应对大流行与传染病常态化流行以及各类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负责学科,在大流行后反而因为看到未来的挑战而更具紧迫感。
加强大流行疾病预警监测
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药物研发的持续深入以及测序技术的发展,一些曾经肆虐的感染性疾病,如疟疾、天花等,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甚至被彻底消灭。
然而,在新发病原体不断出现、病原体感染复杂多样、微生物耐药形势严峻等因素影响下,我国仍然面临着传统和新发感染性疾病的双重挑战。深入研究感染性疾病、制定有效防控和应对策略,这些科学问题都有赖于对感染性疾病领域研究前沿以及进展的持续追踪和深刻认识。
感染与传染病领域能否持续发展,也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课题。为此。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紧盯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与成果,每年就领域内的重要进展做全面的评估与评述,既总结过去一年全球性的重要进展与不足,也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最终形成《感染性疾病前沿进展与展望》(以下简称《报告》)。在这份报告里可以看到相关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
根据《报告》,感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给全球的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重大挑战,目前我们仍面临着传统和新发感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因此,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都至关重要。
一方面,随着新冠感染病例的累积和时间的推移,研究者逐渐认识到部分患者存在新冠感染后持续症状,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全球多项研究陆续对患者在新冠感染后的长期症状(即“长新冠”)进行了报道,包含但不限于乏力、呼吸困难、头痛、咳嗽、脑雾病、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推理能力)等症状,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长新冠定义为,在新冠病毒最初感染后的3个月内,持续存在或新出现的症状,这些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
研究者揭示了长新冠的发生率与人群特征(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的相关性,同时指出女性、抽烟人群、在新冠感染期间症状较重,以及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等为长新冠的潜在风险因素。由于长新冠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应持续积累长期数据对长新冠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协助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快速、客观地识别长新冠患者及高风险人群,为预防策略的制定与早期干预和有效治疗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另一方面,除新冠病毒外,关注其他呼吸道传播病原体也对公共卫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据英国的研究报道,新冠大流行期间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等措施)的实施,改变了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常规传播规律。在非药物干预措施放松后,则出现了儿童RSV感染反季节激增的表现,这可能与幼儿在非药物干预措施实施期间缺少了对RSV的天然免疫力,从而出现了RSV发病率增加、反季节激增等表现,类似的现象也同样出现在了丹麦、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地。
为此,美国进一步开展了利用对社区污水检测,实现了对人群呼吸道病毒(包括甲乙流病毒、RSV、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季节性冠状病毒和偏肺病毒)流行情况的监测,为及时反馈呼吸道病原体流行情况、提高公共卫生应对能力、改善临床医疗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挑战
应对未知传染病的关键在于能否早期发现与早期预警,并启动早期应对。医院网络作为发现和处置新发传染病病例的最前沿,是疾控体系触发疫情警报的前置关口,建立基于医院网络的传染病病原实时监测体系能够实现多点触发,成为疾控体系触发疫情警报的强有力补充。
为改变被动监测预警体系无法对未来疾病大流行做出有效应对的现状,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紧密整合高质量临床资源,建立了应对感染性疾病大流行的临床流行病监控与应对体系,并已构建覆盖全国7大行政区域内的100多家医疗机构的感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网络平台。
对于传染病监测预警,上海正在建设系统集成、智能高效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闻大翔也在上述论坛表示,依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的牵头逐步建立的覆盖全国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可助力实现医防融合,稳定持续监测病原及临床表现。
未来,在应对新冠等严重危害公共卫生的传染病时,应考虑病毒传播动态与公共卫生措施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积极开展对传染病病原体(如呼吸道病毒)的持续监测,这将对指导疾病预防、科学实施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具有重要价值。
“学术界对长新冠的认知开始逐步加深:我国在长新冠领域保持了全球第5位的高发文量,在长新冠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长新冠发生的危险因素,长新冠的产生机制,长新冠的治疗与康复措施及其对公众社会生活的影响等都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大流行后,全球加强了对于X病原体的大流行病预警、新发传染病的精准诊断,以及疫苗与药物等大流行准备情况。”张文宏认为,下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相关事件,将聚焦在抗菌药物耐药性不断升高带来的挑战。
张文宏强调,未来,对于系列新抗生素的临床引入和合理应用以及管理,将是与抗菌药物耐药性斗争中重要的科学内容。同时,经典传染病的消除,特别是病毒性肝炎流行与结核病流行与危害的消除:包括新型抗病毒治疗方案引入促进乙肝的功能性治愈,乙肝引起的肝衰竭救治;在消除结核病流行方面,全口服短程抗结核病新治疗方案出现鼓舞人心翻天覆地的进展。HIV防控进入稳定期,治疗方案更优化,长效抗病毒制剂成为未来药物的研发方向。
感染病临床研发热点也将会出现井喷,包括小分子抗新冠病毒药物、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疗法、多个流感药物新靶点和新分子等。而需要关注的是,曾被忽略的热带病因为新冠全球大流行的警示而不断受到重视,登革热、新布尼亚病毒等仍处于活跃的地方性流行,青蒿素耐药的恶性疟原虫在非洲被频繁发现,包括耳念珠菌在内的新发真菌病的挑战被列入了最高优先级等等。未来人工智能在感染性疾病精准诊断中的应用将更为广泛。
“感染性疾病的挑战,并未随着新冠转段进入地方性流行而减弱。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全面比较了国际感染性疾病系统建设案例和经验,在评估全球感染性疾病诊治进展的同时,提出了关于传染病临床诊治网络体系建设思路、成效与展望,为我国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提出建议。”张文宏称。
转载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季媛媛
以上就是关于【传统和新发感染性疾病不断出现,如何应对大流行常态化挑战?】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