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疾人就业的好政策不能被揩油被扭曲】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据近日央视报道,一些劳务中介公司通过残疾证“挂靠”方式,帮助企业虚假用工,进而偷逃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其过程中,残疾人名义上入职,实质上不用到岗,企业为其发工资、交社保,但多为当地最低标准。劳务中介公司将一多半工资返给用人单位,扣除一部分服务费,剩下的打给残疾员工。
国家为鼓励用人单位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推出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用人单位如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需要向政府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资金。一些用人单位打起了“小算盘”,只要为虚假用工的残疾员工付较少工资,便可减免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残保金。媒体报道显示,近年来企业挂靠残疾证的规模越来越大,有公司宣称可提供“一站式残保金减免优化服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本是国家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的好政策,却被一些劳务公司和用人单位揩油、扭曲。对残疾人来说,真实的就业机会和空间被挤压。对用人单位来说,涉嫌偷逃税款。对劳务公司来说,涉嫌违法经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残疾人总人数达8591.4万人,占总人口的6.34%。为保障残疾人就业,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探索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等,残疾人就业比例稳步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有人把残疾人就业权益当成牟利工具,这无疑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如何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监管,让好政策真正落地,让残疾人切实成为好政策的受益人,必要而迫切。
事实上,用人单位通过挂靠残疾证虚假用工、偷逃减免残保金的乱象,在监管上存在一定难度,这同时也折射出时下残疾人面临的就业困境。不可否认,尽管支持残疾人就业的好政策不少,但用人单位录用残疾员工的积极性并不高。一方面,招录残疾人,用人单位往往要承担提供便捷设施、开展专项岗位培训等用工成本;另一方面,有时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与残疾人的能力不适配,一些用人单位存在向残疾求职者敞开大门却长期招不到人的尴尬。
与此同时,公众对残疾员工的包容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几年前,有媒体刊发《一百多人的聋哑人快递队伍,不到一年只剩2人》的报道,道出了不被理解、不好沟通、不便管理等聋哑残疾员工普遍面临的职业门槛。而在上海风靡一时的“熊爪”咖啡店,以从“洞口”递咖啡的不见面方式营业,纾解了聋哑咖啡师交流不便的困难,解决了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真实的故事不乏鲜活的启示:如果更多人能对身边的残疾工作者多些尊重、理解、包容与鼓励,这一群体才会拥有更积极的就业心态,更有勇气融入社会。
从公共空间建设、无障碍设施建设到鼓励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近年来,各地在构建残疾人友好型社会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今后,充分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发挥特殊群体的人力资源作用,我们要把相关的好政策执行好、落实好,同时,全社会也应达成一种共识,除了在用工环节将残疾人吸纳进来,还要从设置适合的岗位、提供适当的培训、对其工作多些理解与包容等入手,全方位提升其就业质量、就业体验,让更多残疾人的人生从不可能到不设限——这些应是构建残疾人友好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韩韫超
以上就是关于【助残疾人就业的好政策不能被揩油被扭曲】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