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八点建议】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徐洪才/文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过去三年,中国经济波动较大。未来三年,进入“十四五”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在农村农业领域做文章。换言之,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潜力的地方还是在农村,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这是一个基本国情。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只有63%多一点,若按户籍人口计算,还不到这个数字。
近年来,中国农村城镇化进展显著。但仍有近3亿农民进城之后,成为所谓的“新市民”,并未落地生根。他们面临“三座大山”或“三大难题”:一是没钱买房子,即“购房难”;二是老人看不起病,即“看病难”;三是孩子上不起学,即“上学难”。现在中国人均GDP超过了1.2万美元,但是未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还有赖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或者说释放消费潜力,关键还在于提升3亿“新市民”的收入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仍有近6亿农民,其中2亿人直接干农活,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浃背地辛勤劳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来临,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将面临严峻挑战。从深挖内需增长潜力的角度看,特别是从提振消费和扩大投资的角度来看,中国都有必要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换言之,就是继续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加快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按照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通过引入先进生产要素,盘活农村土地和自然资源,调整二元经济结构,弥合城乡之间的发展鸿沟。
中国城市产业发展趋于饱和,资本和人才也已过剩。长期实行城乡土地分离制度,阻碍了全国统一的土地市场形成。可以说,中心城市高房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土地成本推动形成的。城市土地供给不足,而城市资本又找不到出路,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过去多年,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将部分过剩产能输出到海外,现在这一块空间很有限了。城市人才过剩,而农村人才被虹吸到城市,形成单向流动,造成中国农村的“空心化”。
要彻底解决中国的“二元经济”问题,就必须建立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机制,即引导资本下乡、知识下乡、人才下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当然,知识下乡、人才下乡不能简单理解为“上山下乡”,那是一种落后方式。现在要通过市场机制,让先进生产要素自觉流向农村,而不是依靠行政命令。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或者说随着农民转化成为新型市民,必然拉动消费和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农民变成市民后,随着收入增加,吃的用的穿的消费结构都将升级,同时分散的农民转化为集中生活的市民,城市地下管网和社区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将会上升。
新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扩大内需作为首要任务。显然,扩大内需离不开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将收入分配的哑铃型结构,转换成为橄榄型结构。目前,中等收入群体只有4亿人,太少了。2022年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未来若干年内,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关键在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增加农民收入,传统做法靠政策补贴,这是不可持续的。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逐步建立现代化国家、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我想起1970年代周恩来总理讲过的话:到本世纪末,中国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现代化;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机械化。近年来,智能化大型农机装备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经使得中国农业农村发生了深刻变革。未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第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提升农村土地价值。通过培育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盘活农村存量资源。中国土地制度跟别的国家不一样,私人不能拥有土地所有权。但是,土地用益物权可以流动,相关政策也允许通过建立市场化机制,促进城乡土地流动。但是,又担心粮食安全,还有18亿亩耕地红线问题,所以大家很纠结。前些年,有地方政府做过探索,比如重庆市曾实行土地票据化交易,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全国并没有推广开来。我认为,通过这种市场化运作,可以盘活存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大家不用担心耕地减少,反而因此增加。为什么?因为土地兼并会体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特点,就是资本、技术和土地的有机结合,将有利于打破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因此,第二点,就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生产力,一个是生产关系。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加快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和大型农机装备的应用。在华北平原等北方地区,条件相对好一点。我看到很多大型拖拉机、无人机,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已在发挥作用。南方山区丘陵地带,可能受制于客观条件,但也要因地制宜。规模化地使用土地,中间沟沟坎坎少了,其实可以扩大土地使用面积,加上技术和资本投入,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也有助于农业产业链延长。实际上,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农业非常发达,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看起来很少,不到300万人,只占全部人口不到1%,但从事农业技术和相关服务的人却很多,占到整体就业人数的30%。
广义农业,涉及从田间到餐桌,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现在提出食品安全、产业链安全,还有先进技术应用,都体现了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在目前中国农村,多数情况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必须打破小农经济组织形式,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多层次的技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主体。这些新型组织形式,从生产关系层面看,不能简单理解为恢复传统的供销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这是历史倒退,是一条死路。未来中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一定会大大减少。现在仍有2亿农民干农活,显然不合适。50后、60后乃至70后,迟早会自然退出市场。不久的将来,中国农业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严峻的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问题。14亿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必须加快先进农业技术应用和大型农机装备使用,前提就是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特别是农民素质。在中国,并不存在农民退休的说法,其实农民也应该有退休金,还有医疗保险。要加快建立广覆盖、充分体现公平的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之间,东西之间,差异非常大,需要中央政府有更大的作为。现在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太大,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不利于推进共同富裕。中国人一出生,就被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不合时宜的。另外,就是提升国民素质,改善乡村治理、基层社会治理。过去几十年,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取得长足进展,但效果不尽人意。现在还有“希望工程”,说明政府该做的事,并没有做好。数字化时代正在来临,全球产业链竞争和中美战略博弈将会加剧。未来推行12年义务教育是必要的,应该提到议事日程。在中国很多地方,近50%的初中毕业生过早分流,不能上高中,被剥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严重违背了现代化国家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国家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不仅是正规化教育,也包括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政府都要加大投入。最近几年,中国在研发投入上有所增加,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投入占GDP比重还是偏低的。
第四,通过金融创新,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首先,要依托现有金融服务体系,丰富乡镇振兴的金融产品。一个就是小额信用贷款。农业脱贫致富,通常是小打小闹,没有抵押和担保。应该扩大小额信用贷款规模,加大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二是创新产业贷款模式,促进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深度加工农业,还有农业服务体系发展,通过资金支持,带动产业发展。三是拓宽农村信贷抵押品和质押品范围。传统抵押品看得见摸得着,建议包括农村土地用益物权和房屋抵押。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保险服务,农业发展风险日益增多,风险管理服务要跟上,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避险功能,尤其是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金融机构要帮助他们规避风险。过去的一年,全球粮食价格、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对于中间商,包括生产经营厂商,都有很大冲击。金融机构应该改善相关金融服务。五是加大资本市场对三农发展的支持,特别是通过证券化手段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比如发行以地产未来收益作为支撑的证券化产品,即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现在REITs基金,方兴未艾,但还不成规模。还有通过资本手段,鼓励农业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收购兼并,发展现代大农业。
第五,加快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健康养老产业和城乡融合发展,迎来了机会窗口。在很多中心城市,人满为患,大城市病不堪重负。把一些人疏散到郊区,山清水秀,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抓手。比如在北京市,很多普通老百姓拥有一套两居室房子,若在二环以里,他们很可能是千万富翁。但是长期宅在家里,空气不好,噪音很大,还不如创造机会,让他们到乡村养老。他们将北京房子卖掉,得到1000万元现金,到农村依山傍水,花200万元建一个独门独院的房子,因此拉动当地经济;结余800万元,还可以游山玩水,享受自然美景,提升晚年生活品质,其实这是一个多赢策略,但受制于体制机制,“小产权”始终是无法逾越的一道坎。
第六,加大县域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有2000多个县,县作为一级政府,是中国特色。但是,它的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娱乐等公共设施投入长期严重不足。中央政府应该扩大转移支付,加大这方面的民生投入,提升县域经济的凝聚力,让四五线城市活跃起来,改善县城居民生活品质,同时辐射周边乡村,带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过去多年,受益于村村通公路,还有农村4G、5G技术应用,很多电商下乡,盘活了地方潜在资源。现在大家习惯于手机下单,送货上门。通过高效物流配送体系,可及时品尝来自全国偏远地区的土特产。这其实是双赢,城乡之间的这种信息、资金、商品流动,通过电子商务,挖掘市场需求空间,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一些偏远地区的奇珍异宝和土特产的价值,借力数字经济平台得以实现。供求之间对接,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也派生出了很多就业和产业发展机会。
最后,就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东西南北中,发展并不平衡。但是,整体经济发展重心向东南沿海地区倾斜,未来这一趋势还会延续。其实,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挖掘其潜在价值,同时整体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
总而言之,未来几十年,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关键在于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多管齐下,形成合力,进而释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以上就是关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八点建议】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