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打报告的老馆长,他是文物的保护神|博物馆巡游】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宋燕 在定州采访的几天里,我们屡屡听到一个名字——“老馆长”。
几乎每一件保存至今的文物,都与这个“老馆长”有关。北庄子汉墓周边的一圈黄肠石,是他保护下来的;3 万多块“畿辅丛书”木刻板,是他抢救回来的;北宋年间的静志寺、净众院两个地宫,是他在发现后马上把文物运出的;被称为“中华第一塔”的开元寺塔 1949 年之后的第一次维修,是他参与的……
每个定州文保工作人员都会不知不觉地提到他,每件事情都无法回避开他。定州人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老馆长”和他的同事们,就不可能有如今的 5 万多件文物,定州也不可能成为文物最多的县。
这个绕不开的“老馆长”,叫刘殿庚,是定州博物馆最早的工作人员之一,也是第一任“无其名但有其实”的馆长。
只可惜,我们无法采访到他本人了。刘馆长在 1997 年,不到 70 岁的时候,离开了大家。
01
为“黄肠题凑”连续打报告10年
我们现在,可以从他留下的报告上见到他。
在定州博物馆的档案室,我们看到了厚厚几大本,全部手写在信纸上的报告,这些,都是老馆长从上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打给上级文化部门、考古队、“革委会”等多个部门的,所有的报告都为了一个事情——保护黄肠石。
西汉年间流行过一种墓葬规格,叫做“黄肠题凑”,即在陵墓的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砌成框形结构。柏木枋用的是去皮后的柏木,其木心呈淡黄色,因此得名“黄肠”。由于材料极其难得,只有皇帝和少数诸侯王才有资格使用。而由于使用量过大很快将黄心柏木消耗一空,后来的“黄肠题凑”,使用的都是黄色的石料。定州1960年代发现的中山简王刘焉墓,用的就是两千多块黄肠石。
刘焉墓发掘后,由于当时管理不当,曾被生产队拉去修桥和水闸。后经省局批准,县里派人把还能找到的一部分黄肠石拆下,运回博物馆院内保存。由于一直在院内堆放,长期日晒雨淋,自然侵蚀,对石刻有着很大的破坏。为将石刻妥善保护下来,老馆长提出集中保管,他想到在当时被称为“靖王坟”的北庄子汉墓周围,砌一道长廊式展墙进行保护,这样既可做到陈列,又能防止自然的风雨侵蚀。
以上就是关于【爱打报告的老馆长,他是文物的保护神|博物馆巡游】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