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难点在哪?复旦附中名师解读为何作家学者也写不好“下水作文”】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众所周知,每年高考作文题都会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除了中学教师,作家、学者有时也会“下场”对作文题评论一番,甚至“下水”尝试写作。不过,如果请高考阅卷老师来评分,一些“下水作文”的得分未必能评上“一类卷”(高考作文总分70分,63分及以上为“一类卷”)。此外,我们还不时看到这类新闻:一些学者、作家或媒体工作者在辅导孩子作文时遭遇了尴尬——家长手把手指导孩子完成的作文,甚至基本等于自己“下水”写的作文,在孩子的语文老师那里却没有得到预期中的理想评价。这也引发各方对中学作文产生了疑问:“难道常年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家都写不好一篇中学生作文吗?”
“小大人式”作文难获高分
不可否认,写作文历来被视为语文学习的难点和痛点。面对孩子的写作困境,那些从事和写作相关工作的家长们不得不亲自“下场”和“下水”,可实际的指导成果似乎也未必能体现所谓“降维打击”的优势。中学生作文真有那么难写吗?
事实上,写作既是个人性的,也是社会性的,前者意味着写作的重要价值在于个性表达和自我展现,即“我要写”;后者则体现在所有作文题的命题要求中,作文题限定了写作的内容范围、文体选择甚至立意构思,即“要我写”。中学生写作常被看作“带着镣铐跳舞”的过程,也正是因为他们只能在作文题限定的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发挥,还要努力“舞”出自己的精彩。
从写作的选材和内容而言,家长在帮助孩子准备素材的时候,不可避免会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或自认为孩子应该具有的经验来替代孩子真实的生活经验,实际写出的作文可能距离孩子的经验较远。更何况,成人的口吻毕竟和孩子的话语不同,家长指导孩子写作文,难免催生出一些“小大人”式的作文——作文里常带有本不属于孩子的语言和想法,或是故作深沉或是老气横秋。还有一个易被忽视的问题是,中学作文尤其是考试作文对审题要求非常严格,而是否符合题意直接决定了作文成绩能否及格,这对于一些擅长自由创作的家长其实也是一种考验。
中学作文的局限与突破
当然,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中学老师掌握着写作评价的话语权,因而家长的“下水作文”就只能接受也许并不理想的结果,这个问题也反映出中学作文教学本身存在的局限性。
以上海中考作文为例,近三年的题目分别是《会心之乐》《这不过是个开场》《比看上去更有意思》,对选材有了较明确的限制,“会心”强调了“乐”的精神层次,“不过”体现了一种反思的人生态度,“比看上去”则蕴含逐步体认的过程。相对而言,《有一种甜》(2020)、《这事,真带劲》(2019)、《真的不容易》(2018)则在选材上更为宽泛自由。2021年-2023年的作文题写起来不易套用现成文章,对思维考查的要求更高;而2018年-2020年的作文题在素材选择上更有包容性,更能引导学生自由发挥。
遗憾的是,在日常教学实际中,这类作文题的包容性似乎并没有激发写作的多种可能,学生的作文选材一般仍局限于家庭亲情类、校园生活类、文化艺术类等几个固定的话题中,而运用这些话题下的素材所写出的高分作文,反过来又成为一种模式“指引”学生之后的写作方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取向和作文评价标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要我写”占据了上风,渐渐取代了“我要写”。
于是,当那些大学教授、专家学者、记者编辑“干预”和“接管”孩子作文的时候,他们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专业背景,决定了这些“下水作文”在选材广度、认识深度上很有可能超出中学生作文的常见样貌,这种“陌生化”虽然未必能得到评价分数上的肯定,却对拓宽作文教学的思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家长“下水作文”所彰显的“我要写”,或者引导孩子回归“我要写”,恰恰打破了中学作文的固有定式,这可能正是突破教学局限的一种可借鉴的方式。从某种角度而言,近来一些大学教授的通识作品、媒体作家的评论文章成为高中生学习写作的阅读材料,也可以看作中学作文突破局限的主动尝试。
将写作视作一种生命方式
理想的写作应当是“要我写”和“我要写”的统一。中学作文教学,既反对不顾命题要求、单凭个人兴趣的漫谈,也不鼓励完全亦步亦趋,把写作框定在对考场范文的模仿中。在新课程新教材的背景下,中学写作除了通常在考试中出现的记叙文(初中)和议论文(高中)之外,在情境创设和内容形式上更加多元而丰富。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单元写作任务为例,其中的写作文体包括了诗歌创作、札记、文学评论、驳论文、演讲稿、建议书、调查报告、读书报告、研究综述、申论等,有的涉及文学创作和评论领域,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表达,甚至还包括了学术研究方面的初步尝试。这些文体的写作,有些是学生今后高校深造的必备技能,有些则可能关乎他们踏上社会后立身处世的基本方式。
在这一背景下,“要我写”除了符合命题要求,也要遵循现实语境,针对阅读对象,关注交际场合;而“我要写”也不只是根据自我意愿,落实表达意图,更要主动追求立意的高度、知识的广度、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浓度,因为作文中所体现的这些要素,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乃至生命境界。写作不是必须完成的外在要求,写作本身就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出自个体生命的内在需要。
对于更广大的家长而言,未必需要依靠自己给予孩子专业的写作指导,但要充分鼓励孩子从小学会真实的表达,即从“我要写”开始,实践“修辞立其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则要逐步引导他们关注并回应写作题目中的情境和要求,在合作和对话中开展表达和交流,追求“要我写”之上的“我要写”。
写作的过程,从真实表达到得体交流,再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理想之境,这正如我们在人生中需要从认识自我到了解世界,继而处理好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从这一意义而言,写作正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生命方式。
来源:文汇报 作者:张慧腾
以上就是关于【中学生写作难点在哪?复旦附中名师解读为何作家学者也写不好“下水作文”】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