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管理仍有认知短板,如何打通疼痛管理“最后一公里”? 一起来看看!

时间:2024-03-10 09:05:00 编辑:

导读 【慢性疼痛管理仍有认知短板,如何打通疼痛管理“最后一公里”?】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慢病疼...

【慢性疼痛管理仍有认知短板,如何打通疼痛管理“最后一公里”?】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慢病疼痛发病率获得更多关注。早在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疾病分类中首次收录慢性疼痛。在国际对慢病管理重视来到新高度之际,我国疼痛管理也已进入综合管理阶段。2023年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探索建立医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提升疼痛诊疗能力和相关技术水平。

慢性疼痛影响公众身心健康,但同时公众对慢性疼痛相关知识认知度还需进一步提升。据研究成果和业内专家介绍,一方面,部分人群选择强忍疼痛并对早预防的管理方法存在认知短板;另一方面,医疗人员接受的疼痛管理教育不足,各级医疗机构疼痛科设置比例较低,慢性疼痛诊疗能力亟待提升。

“慢病防控非常重要,需要以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疼痛管理也是一样的。我们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口前移,特别是要前移到社区。因为以疼痛为抓手是慢病非常好的一个小切口,大作为。”在无痛中国行动·全民社区疼痛管理与促进大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呼吁,扭转疼痛错误认知并形成防治管一体的基层疼痛管理体系。

慢性疼痛管理仍存认知短板

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疼痛的经历,但在与疼痛相伴的时候,人们对疼痛却有着或深或浅的认知鸿沟。在国际层面,学界和业界不断提升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多关注早管理的共识。早在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11th revision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1)目录中首次收录了慢性疼痛并做了分类标注。这一成果表示国际组织对疼痛的认知迈上新台阶。

世界卫生组织在疾病分类中收录慢性疼痛后,学界关于疼痛分类和诊断标准的研究成果频出。面对慢性疼痛患者持续增长的情况,“无痛中国”行动于2023年2月正式启动,此后,国民疼痛教育知识平台项目启动、“无痛中国疼痛科普专区”上线,“运动疼痛管理手册”和“疼痛科普管理工具”等数字化产品提供疼痛教育渠道。

随着国家卫健委发布《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我国疼痛诊疗迈向综合管理新阶段。《方案》提出,2022至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定数量的医院开展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医院),发挥试点医院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疼痛综合管理。建立健全医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规范疼痛综合管理流程,提升疼痛诊疗能力和相关技术水平,力争实现试点医院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及时获得疼痛诊疗服务。

但是,目前疼痛管理仍是一个存在多种认知短板的领域,科普教育任重而道远。吴静指出,部分人们将无条件强忍疼痛误读为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整体社会环境对疼痛的重视程度不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和老龄健康管理处处长赖建强介绍,疼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保护性机制,也是疾病发生早期出现的症状之一。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疼痛的经历,如何正确认识疼痛是一个重要内容。生活方式变化导致包括疼痛在内很多慢性病发生。研究证明,通过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减少疼痛发生。

疼痛不仅在很多时候与慢性病密切相关,甚至对二者的管理都有相近之处。吴静表示,慢病防控非常重要,需要以预防为主;疼痛管理也应强调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口前移。甚至,管理好疼痛也能为防控慢性病提供一个切口。以疼痛为抓手是慢病防治非常好的一个小切口,但会有大作为。

“疼痛是全民的问题,大量的病人都在基层,如何使基层能科学有效地安全运用止疼药物进行健康护理和健康关注是我们和各界人士面临的共同责任。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使无痛中国真正落地,从根上把疾病关口前移,这是所有人应该努力的方向。”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樊碧发强调,从宏观推动到学术支持,我国疼痛事业达到了一个空前高度,慢性疼痛诊断与疼痛治疗都承担着重要责任。

在社会公众对疼痛认知不足的背景下,开展健康科普教育活动势在必行。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吴敬表示,开展系列疼痛健康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关于疼痛防治的意识,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人员的培训,提升其疼痛健康教育和管理的工作水平,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卫生服务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公众的疼痛认知不足,甚至部分医疗人员接受的疼痛教育也有待提升。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研究成果《医学生管理疼痛能力情况及对策分析》,在110名医学生中,仅有3.6%的医学生系统性学习过疼痛专业知识。而在临床培训过程中,只有8.2%的医学生接受过疼痛相关培训。

除了医疗人员早期教育不足,各级医疗机构的慢性疼痛诊疗能力也亟待提升。从一项关于“慢性疼痛分类的修订与系统化分类”提及的对部分地区疼痛科病人现状调查来看,我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疼痛科已十多年,顽固性、难治性、反复复发性慢性疼痛病人已得到集中诊治。如果将范围扩大至各级医疗机构,疼痛科设置比例则不足50%。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朱谦介绍,目前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有疼痛科设置的占41.2%,有病房设置占25%左右。

打通疼痛管理“最后一公里”

疼痛症状本身具有突发性或持久性,甚至不少在夜间突发。美团医药即时零售业务部总经理王丹介绍,据美团买药统计数据,2023年用户疼痛类用药需求人次超过2000万,其中600多万次发生在夜间。如何打通疼痛管理“最后一公里”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

触达“最后一公里”,基层疼痛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鸿献从连续关注疼痛角度出发,强调服务便捷性至关重要。对患者而言,便捷的诊疗服务才能在疼痛患者病程中得到连续关注并适时调整诊疗方案。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疼痛学科的诊疗能力,是做好疼痛综合管理的重要工作。朱谦认为,发挥好龙头医院的技术力量、辐射能力等,能有效提升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疼痛管理能力。

作为健康教育和慢病管理前沿阵地,社区也在基层疼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孙文星认为,社区具备熟人社会的特质,这一特质可以帮助疼痛管理在社区“最后一公里”的实现,以及最后100米的强有效落地。

此外,从地理位置来看,社区是居民的主要居住场所,社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和药房天然具有接近性和便捷性的优势。阮鸿献表示,作为距离居民最近的提供健康服务的场所之一,社区药房是疼痛管理的关键枢纽,打通疼痛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健之佳医药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蓝波呼吁产业上下游共同关注零售药房专业度的提升,以便为民众提供更加专业、更加贴心、更加便利的服务。

为更好地防治慢性疼痛,北京医院疼痛诊疗中心主任华震认为需要从认知、诊疗和康复三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充分认识疼痛,提升对慢性疼痛的重视,包括基层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双方。其次,疼痛诊疗技术的提高。和社区医生一起联动,进行学术分享、门诊参观学习以及适宜技术的推广,深入社区,与基层的具体需求相结合。第三,三甲医院和社区医院双向联动。复杂的慢性疼痛在三甲医院治疗后,患者回归到社区进行多种康复与长期随访,发挥各自所长,相得益彰。

在社区疼痛管理科普教育方面,“医养联合体”或成为承载体。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熊卫红介绍:“2022年我们和建国门街道合作,打造了建国门街道医养联合体。未来可以把疼痛管理加入到日常医养结合工作中去,更好地向社区居民普及宣传疼痛防治知识,提升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和技能。”

转载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林昀肖 实习生李佳英

以上就是关于【慢性疼痛管理仍有认知短板,如何打通疼痛管理“最后一公里”?】相关内容!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乐拇指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 百度地图 |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