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记节选原文及翻译(百丈山记翻译及原文)

时间:2023-01-26 16:40:04 编辑:

导读 大家好,小乐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百丈山记节选原文及翻译,百丈山记翻译及原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原文:登

大家好,小乐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百丈山记节选原文及翻译,百丈山记翻译及原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原文: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2、山之胜,盖自此始。

3、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4、石梁跨于其上。

5、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6、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7、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8、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9、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10、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11、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12、独其西阁为胜。

13、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14、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15、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16、乃壁其后,无所睹。

17、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18、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19、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20、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21、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22、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23、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24、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25、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26、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27、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28、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29、畏险者或不敢度。

30、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31、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32、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33、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34、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35、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36、翻译: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

37、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38、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

39、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40、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41、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

42、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

43、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

44、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

45、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

46、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

47、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

48、只有西阁美好。

49、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象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

50、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

51、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

52、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

53、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54、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55、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

56、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

57、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

58、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

59、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60、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

61、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

62、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象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

63、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

64、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

65、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66、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

67、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

68、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

69、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

70、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71、作品赏析:这篇游记和一般平铺直叙的游记不同,作者处处留意对重点景观进行介绍、描写。

72、如开头就直接写“石磴”,而舍去了关于登山历程的冗长叙述。

73、又如写小涧,仅从客观方面写到了“苍藤古木”、“水皆清澈”以及涧水飞溅而下的淙淙声,和“盛夏亭午无暑气”这一游人的主观感受,笔墨无多,就点染出了此地环境的清幽宜人。

74、 作者在介绍自然景观时,还擅于运用先抑后扬的笔法。

75、即先叙述该处属平常景观,然后从中找出可供游人欣赏或可能使游人感兴趣的某一侧面、景点来进行介绍。

76、如写山中六景之一的山门,仅有一“不能容十许人”的小屋,殊无可观,而作者用一转折语气,以“然”字领起,指出此地亦别有情趣。

77、因为它“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倘若炎夏登临,峡风拂面,定当十分畅快,就使读者不禁心向往之了。

78、又如写到山庵时,以为它“才老屋数间”,且狭小低湿,自然无可欣赏,而作者用一“独”字领起,指出庵之西阁却为一胜景,特别结合自己的身世遭遇,叙述了夜卧其上,下听泉声潺潺,所引起的悲凉之感。

79、 百丈山中最吸引游人的,是石台和石台周围的景色。

80、从“下临峭岸”的石台上,既可于“林薄间”望见前岩岩穴中喷涌而出,“投空数十尺”的瀑布;又可远眺“数百里峰峦高下”的壮观景色。

81、还有变化万千的云海、冉冉西沉的夕阳。

82、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

83、为了突现石台及其周围景色之美,作者多次运用了恰切而生动的比喻,如说瀑布飞沫“如散珠喷雾”,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云海中诸山“若飞浮往来”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4、还有那描写瀑布飞沫为日光所照时的景象的一段文字,虽为直叙,但由于能为山水传神,其技巧也不能不令人叹服。

85、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86、谥文,又称朱文公。

87、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88、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乐拇指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