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撤稿潮来袭,该对伪学术进行伦理审查了】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人类社会的知识崇拜由来已久,这种崇拜树立起知识生产者的崇高社会地位。尊重知识,尊重知识生产者,是知识的历史贡献造就的结果。假如知识生产环节出了纰漏,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许,领略过钱塘潮水的人,会有别样的想象。
近日,Nature披露,涉及中国学者17000篇论文被撤稿,撤稿原因完整给出,并精确到通讯作者。网友称自己学校已经对号入座、开始处分,包括一个副处级。
平心而论,我真的希望这次Nature杂志提前搞了个“愚人节”的乌龙游戏。问题是,白纸黑字的内容存在了几天,始终没见澄清的信息出现。相反,舆论场对此事件沸沸扬扬。在今日头条的跟帖评论区,大量论文被撤稿成为“吃瓜群众”口诛笔伐的对象。
有些网友对现行的论文制度的负面情绪高涨:“一个迂腐的论文制度,极大地消耗资源,滋生腐败,益处不多,危害不小,需要重新考虑修整一下了。”“唯论文不是造假的理由。”
有些网友对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和经费颇有微词:“论文发表世界第一,研究经费世界第一。”“为了第一不择手段。”“国内还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有些网友由论文被撤稿而怪罪于学术界:“光退稿的涉及版面费估计都是上亿元,全是论文至上的错误导向引起的。”“学术圈就是一摊泥水。”“学术科研圈比大A股强不了多少!”
面对这样的负面情绪,我们没法责怪网友,只能抱着“闻过即改”的心态,希望知识生产者的生产配得上国家的支持和网友的期望,让自己的知识生产多点道德含量,别因为自己的贪心而走到了反道德的路上。一旦这样的反道德行为多了,不仅学术界的集体声誉受损,也让国家的声誉受到牵连,这真的是道德上的耻辱,甚至还践踏了法律。
反思论文撤稿潮,舆论批评自有其意义,给学术界施加压力,为规范知识生产奠定基础。但是,舆论压力有点像钱塘潮,涨得快落得也快,要避免这样的现象继续拉低中国知识生产在世界上的地位,需要将被撤稿的论文上升到伪学术的高度,深刻反思这种伪学术生产滋生的土壤。
伪学术不是中国知识生产者的专利,但涌现出撤稿潮从一个侧面意味着我们的某些知识生产者在“闷声制造学术不端”。
避免类似的潮汐现象并不难,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设置论文审查伦理委员会,让无利害关系的专业人士集体审查论文。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并举,投稿阶段和公开传播阶段的论文,全部接受这样的伦理审查,一经发现,五年之内不得出版任何学术文章(论文和专著)。严重的,可以提起公诉,接受法律的审判。
知识的殿堂是圣洁的,动机不纯、手段不端的知识生产是在给这座殿堂泼脏水。不制止这样的反学术行为,知识以及知识生产者的地位也就进入“自由落体运动”状态,长此以往,后果相信大家都懂的。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以上就是关于【论文撤稿潮来袭,该对伪学术进行伦理审查了】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