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成本再上升 ,“住不进校内”的困局如何破?】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随着硕士研究生扩招,部分高校住宿资源紧张的问题愈加凸显。2024研考在即,中国新闻网一则“多所高校明确不予安排住宿,是否合理”的报道,再次引发了相关讨论。
众所周知,读研究生算是一项较为昂贵的投资。然而,近年来,“多所高校不为研究生提供住宿”的新闻屡次登上热搜,部分学校表示不为专硕生提供住宿,其中不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这使得本就学费比学硕生“贵上一等”的专硕生,在待遇方面却似乎“低人一等”,为学历投资的成本再次上升,住宿问题成为他们求学道路上的一道新拦路虎。
当前,研考在即,知乎等平台上,大量标题为“考研人注意!这些学校不提供住宿!”“2023考研注意:不提供住宿的23所高校”等文章阅读量颇高,说明住宿这一问题是考研生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前不久关于“考研热”是否已过去的讨论,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36万人,这是否与越来越多的高校不提供住宿有关?
缺乏合适的住宿条件,学生只能在校外寻找租房,增加了生活的不稳定性。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已经较为紧张的学业压力可能因此而进一步加大。而许多不提供住宿资源的学校地处一二线城市或城市繁华区,由此而来的租金支出并不是一笔小数目。且全日制研究生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能在学习的同时工作,那这将成为一项不小的负担。对于来自经济一般家庭的学生来说,这可能会成为求学路上的额外困扰。
而同样身为硕士研究生,为何只有专硕被拒之门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解释道,这与专硕的发展过程有相关性。多年前我国的专硕主要以在职就读人群为主,但现在全日制专硕的人数增多,甚至超过学硕人数,而宿舍资源有限,不可能一部分专硕拥有宿舍而另一部分没有。相对而言,学硕学生在校时间更长,更需要利用学术资源。
高校取消提供宿舍的决策背后可能有多重因素,而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例如在校外寻找能够提供住宿的机构或企业来达成合作,也并不是不可取。但无论如何,都不代表学校可以做“甩手掌柜”,同时社会也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服务来提供保障。
高校可以探索与当地社会、企业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住宿选择。例如,与房地产公司合作,提供优惠租金的学生公寓,减轻学生租房经济负担。但校外宿舍涉及地理位置、宿舍条件、装修达标等问题,学校在做相关决定时必须谨慎行事,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应在进行大量调研与比较之后再慎重地做出选择。例如复旦提供给学生的住宿选择——爱久公寓存在距离学校过远,安排班车时间不合理等问题,给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学校帮助提供校外住宿本应是为同学们提供方便,怎能弄巧成拙?
而高校提供住宿并不意味着学生失去选择的权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择优做出决定,比如通过自行租房、选择私房房源等方式来解决住宿问题。与此同时,学生也应理解高校面临的经济、硬件等问题。对于不能提供足够宿舍的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与学校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只有双方多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问题才能被落到实处去解决。
硕士研究生住宿问题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大挑战,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去应对。高校在决策时应更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学生也要更多地表达自己的关切,与学校共同寻找解决之道。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求学环境,让每个青年都能在求学路上迈出坚实而自信的步伐。
来源:红网 作者:郭锐洁
以上就是关于【读研成本再上升 ,“住不进校内”的困局如何破?】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