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和这样的现实共沉沦】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死亡诗社》
好像这个年头,年轻人已经不会选择叛逆了,就像“希望把世界变得更好”,听起来越来越像一个不合时宜的愿望。这并不是因为在当下,我们需要面对的生活困局变少了,当然,说不定还更多。而是,在直面种种不公和失望时,除了习惯和接受,好像真的有点别无选择。
当然——每个人肯定也都经历过一些冲动时刻,每每那些不公正、不平等、不正义的事情再次发生时,我们也会下意识地想,能不能做点儿什么?这样下去不行的。但同时,耳畔会响起这样的声音:“别傻了,现实一点吧!你还得生活呢。”这样的声音或许来自大环境,或许来自周围的人,而且也有很多来自你自己。
但依然有人不想在乎那么多,或者,他们在乎的更多。比如克里斯托弗·希钦斯。他以书信体的形式,朝着年轻一代喊话,写出《给青年叛逆者的信》,言传身教,劝诫年轻人装配起独立思考的武器,对威胁自由意志的一切保持警惕。
这些犀利刺耳的声音再次响起时,你会发现,那些积累在日常生活败局之外的热妄并非是死了,如果思维足够有穿透力,它们仍然能够被唤醒,保护你不愿拱手让出的心智。下面是我们从希钦斯书中摘选的几条人生建议,或许它们正是你一直在寻找的。
建议一
需要一点勇气
虽然勇气不能算最重要的美德,但没有勇气,其他美德也无法践行。于是讨论就不仅仅只限于“智识”了。伽利略的发现或许推翻了基督教传统中沾沾自喜的宇宙观,但刑虐的工具一出,他立马放弃了自己的主张。日月星辰自然是不怕被他抛弃的,不管梵蒂冈怎么说,行星依旧围绕着太阳旋转。(伽利略念完声明, 可能低声补了一句:“epur si muove.”——“它依然在转。”)
我时常想起一个已故的朋友,罗恩·莱登诺尔(Ron Ridenhour);他参加过越战,因为收集、披露了 1968 年 3 月美莱村大屠杀的证据,还曾一时间小有名气。“自己”的一方在战争里做错了事,这个结论谁都很难面对。保持沉默、集体主义都是实在的压力,因为一旦表示异议,很快就会被指责为怯懦或变节。“背后捅刀子”“给敌人提供弹药”这样的阴毒短语,最初怕就是在这样的抉择中产生的,而且永远可以用来让人不敢打破一致。
以上就是关于【不想和这样的现实共沉沦】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