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磁波刀”助力精准治疗,未来重大突破口或在精神领域? 一起来看看!

时间:2023-12-17 13:39:33 编辑:

导读 【脑部“磁波刀”助力精准治疗,未来重大突破口或在精神领域?】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在中国,震颤患者群体庞大,面

【脑部“磁波刀”助力精准治疗,未来重大突破口或在精神领域?】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在中国,震颤患者群体庞大,面临着疾病负担沉重和一线治疗获益局限的困境。据《2023中国震颤患者白皮书》,在中国,特发性震颤患者人数高达1000万以上。而随着老年人口增多,作为一种神经退化疾病,震颤可能会为更多老年人和家庭蒙上阴影。

随着药物治疗对积年的部分震颤患者疗效不佳,持有保守治疗态度的患者期待可以有安全、无创的手段。已经在欧洲、美国和中国上市的脑部“磁波刀”(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脑部治疗系统)成为了新选择。

脑部“磁波刀”由Insightec(医视特)公司研发,通过MRI精准定位治疗靶点,使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病灶达到“无创”治疗目的。目前,借助前沿技术,国内也在不断探索治疗帕金森的新靶点,开辟神经系统疾病新疗法。复星医药等企业尝试找寻脑部“磁波刀”技术的应用新场景,解放军总医院等医院通过脑部“磁波刀”技术开拓精准疗法,惠及患者群体。除神经系统疾病外,因“磁波刀”无创、精准的特点,业界已经开始探索其在精神类疾病中的应用。据了解,目前上海已有医院完成超20例精神类患者的诊治。或许,精神类疾病是脑部“磁波刀”等精准治疗技术的下一站“未来”?

“精准医疗需要影像先行,临床使用‘磁波刀’治疗需要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早期治疗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精准定位靶点上。就像狙击手,只有瞄准了,才可能达到百发百中。”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王梅云看来,精准定位既能保证治疗效果,又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保护周围脑组织,避免造成损伤留下后遗症。“在影像诊断方面,未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模型能发挥巨大作用。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定位系统,实现更快速、更精准的定位。”

脑部“磁波刀”带来新选择

特发性震颤(也称原发性震颤)及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据《2023中国震颤患者白皮书》,在中国,特发性震颤患者人数高达1000万以上。特发性震颤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病,其发病年龄呈现两个高峰,主要发病高峰出现在40岁以上,另一发病的小高峰见于青少年时期。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时将对患者的独立工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产生长期且负面的影响。

疾病负担严重,但中国患者对于疾病和治疗的态度仍相对保守,期待更安全的治疗手段。据《2023中国震颤患者白皮书》,多位医生在访谈中谈到,中国患者对于疾病的忍耐力较高,出现症状时,首先选择的是“再忍一忍”,而不是去医院问诊治疗。有患者在访谈中表示比较介意让其他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消息,部分患者提到自己幼年时就出现了震颤症状,但一直到成年后才开始寻求医疗诊断与治疗。此外,受访者对开颅或植入等手术治疗方案的接受度较低,期待选择更安全、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案。

目前针对震颤的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病程早期,多选用药物治疗,但数年甚至数十年后,因为耐药性和药物副作用,可能只有部分患者获益。之后,患者会选择脑深部电刺激术、射频消融术、MR引导下聚焦超声技术等。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主任医师、“磁波刀”治疗系统项目负责人潘隆盛表示,震颤患者产生耐药后一部分选择双侧丘脑VIM脑深部电刺激(DBS),但如果症状严重可能改善效果不佳,而且随着疾病发展,患者在接受DBS治疗后如果出现吞咽问题、小便控制差、转身困难等中轴新症状的话,也难以达到治疗预期。随着“磁波刀”技术进入市场,无创安全的诊疗技术成为了患者的新选择。

据了解,“磁波刀”(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脑部治疗系统)由Insightec公司研发,已获得欧洲CE认证、美国FDA批准,并于2021年顺利通过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是目前用于临床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和以震颤为主型的帕金森病的无创手术方案。该治疗系统将聚焦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相融合,通过MRI精准定位治疗靶点,使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病灶达到治疗目的。相较于其他手术,“磁波刀”手术不仅没有任何创口,而且患者的不良反应很小。

在使用“磁波刀”进行临床治疗时,医患双方能在术中通过测验沟通治疗效果。据介绍,患者在手术过程能保持一个比较清醒的意识,在针对靶点完成治疗后,患者甚至可以测试是否能完成弹钢琴、弹古筝的动作,以检测治疗效果。如果靶点精准的话,“磁波刀”治疗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视觉效果。如果不满意治疗效果,患者可以再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帮助医生进一步确定靶点。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李建宇进一步解释称,在“磁波刀”技术之前,射频消融术在临床中使用较多。新技术出现后,因为不涉及开颅、也不涉及脑脊液流失等风险,部分患者更倾向于选择磁波刀。

无创安全手段成为热点

在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提升患者可及性仍在路上。李建宇表示,“磁波刀”现在的手术费用还是比较高,所以还是有一些病人面临经济问题。要提升可及性,还需要拉动更多人来参与技术科普,以期降低手术费用。

患者除了面临手术费用负担外,可选的诊疗地点和医生也比较受限。专家表示,患者个体差异大,“磁波刀”对精准性要求较高,这也进而要求医生具备丰富的诊疗和手术经验。从功能神经外科医生到能做磁波刀手术,需要一个过程。

幸运的是,得益于新技术的普及宣传,诊疗案例数目不断增长,患者选择空间也相应扩张。据Insightec公司2023年统计数据,目前“磁波刀”已在全球成功治疗超过10000名特发性震颤及帕金森病患者。更多医院也开始引入“磁波刀”技术,截至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佛山市中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等纷纷引进了该治疗系统,并陆续开展临床治疗。2023年6月18日,北京天坛普华医院宣布成立“磁波刀”中心,成为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之后,北京地区第二家引入脑部“磁波刀”技术的医疗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借助前沿技术,国内也在不断探索治疗帕金森的新靶点,攻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难点。随着对如何安全地打开血脑屏障让药物进入脑组织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新诊疗方案也会出现。“苍白球丘脑束(PTT)是一个全新的治疗帕金森病人的靶点,除了可以帮助病患解决震颤,还能缓解运动迟缓,肌肉僵直,启动困难等其他运动障碍症状。对于睡眠障碍,减少夜尿次数和噩梦,以及肢体疼痛也有可能帮助缓解。”潘隆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PTT有望成为超声聚焦治疗帕金森病的新靶点。

随着疗法迭代和产品更新,诸多医疗器械公司也加快步伐追求微创,甚至无创。2023年11月6日,在第六届进博会上,复星医药与Insightec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脑部治疗技术,在特发性震颤与帕金森病的相关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开展商业化拓展与临床应用合作。

“放量”或在精神类疾病?

除了震颤和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磁波刀”也拥有在精神类疾病治疗领域发挥作用的可能性。王梅云表示,精神类疾病也可以利用影像技术帮助诊断,如利用分子标记物、特定探针完成对抑郁症等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评估等。

“磁波刀”治疗精神类疾病的探索已经略有成果。潘隆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精神病治疗的临床试验在科室合作方面和震颤相似,都需要先有临床试验资质后,通过不同科室合作完成。目前已有医院在做相关尝试。

据了解,早在2022年11月21日,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引入Insightec(医视特)脑部“磁波刀”技术并成立无创脑病医疗机构柒成脑病中心的成立仪式上,业内专家表示,“磁波刀”无创诊疗技术可用于探索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厌食等。

上述SIMC脑病中心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显示,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目前接受“磁波刀”治疗的精神类患者已超20多例,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瘾症(酒精依赖)、睡眠障碍等,以及体重非常瘦小的难治性厌食症患者,一次治疗都达到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磁波刀”技术精准且避免开颅手术损伤的特点,使其在精神类疾病治疗中有较大应用空间。业界学者也在《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在精神障碍中的研究应用进展》中指出,随着对精神障碍发病机制深入理解和该技术进一步发展,经颅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transcranial magnetic resonance-guided focused ultrasound,tcMRgFUS)有望正式进入我国精神科临床,对精神疾病治疗发挥更大作用。

未来,新技术与人工智能也能进一步帮助医生在脑部疾病和精神类疾病诊疗中提升效率。王梅云介绍,如果利用数据模型来直接读片并做出诊断报告可能比年轻医生的诊断水平要高。比如,人工智能看到人体里长个肿瘤,能立马想到每一种可能性,但是年轻医生可能最多想到三至四种可能性,一些罕见病没见过就可能不知道。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医生诊疗,但无法代替临床判断。

作者:朱萍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以上就是关于【脑部“磁波刀”助力精准治疗,未来重大突破口或在精神领域?】相关内容!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乐拇指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