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在中小学面临“崩盘”?面对教育的个性化,人工智能到底可以做些什么?

时间:2024-08-18 11:34:23 编辑:

导读 【慕课在中小学面临“崩盘”?面对教育的个性化,人工智能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继2023年ChatGPT...

【慕课在中小学面临“崩盘”?面对教育的个性化,人工智能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继2023年ChatGPT问世,2024年OpenAI又扔出一枚重磅“炸弹”:首个文字生成视频模型Sora面世。虽然这些新技术都还没有深度进入基础教育领域,但对教育的影响已被广泛讨论。有观点甚至认为,未来教师工作的90%甚至95%,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身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的看法是,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改变必然是颠覆性的,无论未来教师具体的工作是什么,人机耦合有助于让教育回归育人本源,更专注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

慕课在中小学面临“崩盘”,说明了什么?

教育的目的,一般而言,可包括三个层次:从人类视野看,教育承担着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任务;从国家视野看,它是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提高一个国家在全球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对于家庭和个人,接受教育则是为了今后的生活更好,包括提高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幸福度。

因此,教育并非止于知识传授、技能习得,而是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尤其是文明思想传承、家国情怀培育、人的身体心智情感全面健康成长,包括个人行为品行习惯,学习习惯等的养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目标的实现,都不是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替代的。

曾几何时,慕课的出现,被不少专家认为可以解决普通教师授课质量不高的问题,全世界可以共享最好的教育资源,但事实证明,慕课在中小学却面临“崩盘”。此外,网课或网络直播教学,其实可以替代几次课堂教学,但没有集体教学的氛围、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同学的互助,很多中小学生不可能独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即便是完成知识传授这个单项任务,也并非开发一些高质量的慕课就能万事大吉的。

被誉为“脑机接口之父”的杜克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米格尔·尼科莱利斯说过,人类的记忆是以模拟方式而非数字方式发生,真正的脑机接口是不存在的。因此,ChatGPT等大模型,固然可以用作教育交互工具、教育资源的开发平台、教育场景的创生模具等,但这些主要应用于学科类课程学习,也就是习惯上被称为“智育”的教育活动中。但教育远不止于智育。理查德·莱文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年至2013年任耶鲁大学校长。他曾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在德育、体育、劳动教育、艺术和审美领域,以及实践体验领域,人工智能发挥的作用不会很直接。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强调的身心健康,需要过程体验、食物营养和身体机能系统消化、吸收乃至强壮的过程,不是Sora这样的真实世界模拟器可以替代,也不是ChatGPT可以主导的。若是学生沉迷于人工智能创设的各种虚拟场景,反倒可能陷入“虚幻的成长”。

比如,在审美体验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或许可以帮助提高底线标准,但并不能取代素描、采风、书法临摹等实践过程,对于审美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目前尚未发现特别好的实践。

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是渐进过程

国家新课标提出,学校教育的重点在于核心素养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是高考素养或中考素养,学校教学必须关注哪些行为习惯、怎样的品质和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

步入数字时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再是培养大量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相反,随着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的阅读能力、数学素养和人文底蕴要求越来越高。今天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需要他们有能力提出想法并付诸实施。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都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并不是一蹴而就、颠覆式的革命,而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革命并没有替代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今天的课堂依然离不开教师。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交互之下,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都可能发生变革,但教师的职业不会消失。教育依然是人与人互动,是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就学科和专业学习而言,重要的并不是学科学习本身,而是通过学科学习,让学生至少懂得精通一门专业是怎么回事。一个人可以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但应该经由指导,以评论和分析的方式研读过经典文学;可以不了解某一段历史,但需要学会如何通过历史,理解、观察和分析当今的世界;一个哲学系的学生应该能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这个世界是一个理性的、可预知的系统,我们可以通过经验发现其规律;一个生物系学生应该具备最基本的道德推理能力……

教育是指向学生的终身成长,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行动,构建面向未来的素养。个人的基本知识储备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乃至通过记忆、背诵的方式方能获得,ChatGPT再智慧,也不会直接在你的大脑里形成价值观和精神品质。

学习空间不再局限,学习内容也要与时俱进

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到底该怎么应用?智能时代的教育将出现怎样的变革?这些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难题。无论如何,我们要勇敢地迎接这个挑战。教育学界对未来教育变革的设想,普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

一是学习方式的个性化。人工智能使得全天候互动学习完全可以做到。学习空间也不再局限于学校、家庭,而是拓展到旅行、休闲的任何智能空间。学习过程上,通过人机对话高效推进语言类学习效率,在场景模拟和虚拟实验中,探索科学和技术教育的路径。而所有这些,也将重塑学习习惯。

二是学习内容的个性化。智能技术的个性诊断和精准推送,使得实施基于个人学习能力和兴趣的不同进度的学习成为可能。因此在学校,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学科课程,不同深度的学科内容,但这依然不妨碍大家一起参加体育课、艺术课,开展班级其他集体活动,学生们在学校里,依然需要作为一个集体,共同讨论成长中面临的问题、社会热点,学习与人相处,学习与大自然共存。在学习内容上,要更加注重经典的传承,注重方法和技能的学习,也更多关注未来的信息学学习。特别是在有关生命科学、健康成长的学习方面,要更加重视儿童伦理建设,将未成年人伦理教育前置,增加针对未成年人的防范性措施。

三是学习课程的综合性。学习科目的调整是教育改革的一大步。综合课程将成为未来学习的趋势,简言之,就是基于真实社会(自然和人文)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学校会开设各类社团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在丰富的个人体验中了解自我的人格特质,进行充分的自我认知,包括兴趣、性格、爱好、价值观等;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体验经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开始进行初步的未来职业角色探索,通过提升自我认知和综合决策能力,懂得开展合作,从而具备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情感能力等“软技能”。

从课程设计到学生评价,人工智能开启了从小学到博士课程教学定制的个性化教学新纪元。基于中国目前学校教育的现状,未来几年,我们将看到其随着小学小班化开始逐步转型:今后,学生会有更少的课时用于学科学习,更多的时间用于科学、艺术、体育和健康,实现五育并举。

来源:文汇报 作者:何美龙

以上就是关于【慕课在中小学面临“崩盘”?面对教育的个性化,人工智能到底可以做些什么?】相关内容!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乐拇指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 百度地图| 360地图 |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