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

时间:2024-10-09 06:00:06 编辑:

导读 【#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eep Vein Thrombosis)临床较为常见,虽然任何静脉系统都可能累及,但大多数发生于下肢(尤其是...
【#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eep Vein Thrombosis)临床较为常见,虽然任何静脉系统都可能累及,但大多数发生于下肢(尤其是左下肢),在上肢可累及腋静脉-锁骨下静脉。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往往是一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上行繁衍的结果;上腔静脉血栓形成,大都继发于纵隔病变,临床上很少见。

我们主要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

病因

根据魏尔啸学说,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为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这三个基本要素所包含的局部和全身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酿成血栓,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

具体致病的危险因素很多,可见于心脏病、恶性肿瘤、创伤、手术、妊娠、分娩、高粘质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白塞氏综合征等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肥胖、老年、口服避孕药等,但关系最为密切者是各种外伤及手术后卧床。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周围型(也称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始于小腿肌静脉丛不超过N静脉。

表现为小腿肿胀及肌肉肿胀饱满,挤压痛,踝过度背屈可激发腓肠肌疼痛(Homans征)及有腓肠肌压痛(Neuhof征),再通机会大。

二、中央型(也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起始于髂、股静脉(大腿根部),远侧因回流受阻而肢体肿胀,有浅静脉曲张,很少再通。

三、混合型:可由上述两者发展而来或兼存的类型,临床上多见。

另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还有一种特殊类型,即股青肿,临床少见,为下肢深静脉广泛闭塞,淋巴回流受阻,并造成肢体动脉强烈痉挛,肢端供血不足,全身反应强烈,常出现静脉性坏疽。

上肢DVT是指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发生的血栓形成,也称Paget-Schroetter氏病。约占全部DVT的2%-3%。

多由于上肢的解剖异常,使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受压,加之上肢牵拉或挫伤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少数可继发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腋窝部转移癌或锁骨下静脉插管等,多为原发。

深静脉血栓形成从病理生理进程上,可归结为血栓的形成,血栓的繁衍滋长,血栓的溶解,血栓的机化、再管化,以及内膜化;相应地,在临床上则会出现不同的表现以及转归、结局。

临床表现特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部位不同,时期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急性期,以回流障碍为主,可伴有肢体的急性炎症反应;慢性期,其病程演变从闭塞过度到再通,从回流障碍演变为倒流性和回流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而高静脉压和淤血是静脉血栓形成后最主要特征。

1、肿胀 是肢体DVT的主要表现之一。

急性期:患肢可由于急性的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迅速的肿胀,轻重不一,多较严重。如为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表现为小腿部,尤其是腓肠肌部位的饱满、紧张,肿胀呈非指陷性,伴有局部的压痛和牵拉痛,有时症状不甚明显,以至被漏诊;如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则可出现整个肢体或其远端2/3的急性肿胀,肿胀多呈凹陷性,肢体肿胀甚于足部,伴有深静脉走行方向的疼痛和压痛,皮肤可有轻度紫绀,皮肤温度可略有升高。但有时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则肿胀可呈非指陷性或混合性,足部(如足弓和足趾)肿胀明显。如发生股青肿,则会出现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张力极高,可伴有皮肤紫绀、水泡,疼痛剧烈。严重病人一天之内患肢可比对侧增粗10cm以上。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向近侧扩展,可累及下腔静脉,引起双下肢水肿,常呈对称性,耻骨上区和外阴部也呈现肿胀。

急性期内如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如应用溶栓、抗凝、中药治疗及抬高肢体、促使回流等措施,肿胀可逐渐,甚至迅速减轻或消退。

慢性期:患肢可因栓塞静脉内血栓的溶解、静脉再管化,或侧支循环的逐步建立,血液的回流状态改善而再通,但静脉瓣膜遭到破坏,失去原来的功能。因此出现以阻塞所造成的回流障碍和再通后由于血液倒流导致静脉高压郁血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而这时的肿胀可长期存在,肿胀可呈指陷性或非指陷性,站立或行走后加重,可有间歇性静脉性跛行,抬高肢体休息有时也难以完全消除;伴有胀痛,浅静脉曲张,部分病人可逐渐出现足靴区营养障碍。

出现小腿皮肤发黑、发痒,且范围越来越大,最终会形成经久难愈的溃疡(俗称臁疮腿)。

2、疼痛

急性期疼痛常和肿胀同时并存,起病急,同时有疼痛和压痛。

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的疼痛特点除自觉小腿的胀痛外,主要是腓肠肌牵拉疼痛(Homans征)及有腓肠肌挤压痛(Neuhof征)。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之疼痛由二种因素酿成,

第一,血栓在髂-股静脉内激发炎症反应,产生局部持续性疼痛;

第二,远侧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因郁血所引起的胀痛,程度不一,疼痛大多不严重,呈沉重感或钝痛,站立时加重,卧床或抬高患肢可得到明显缓解。而压痛位于髂-股静脉的体表部位,以股三角区最明显,体格瘦弱者,常可扪及股静脉充满血栓所形成的条索状物。

如肢体形成股青肿时,疼痛异常剧烈,肿胀严重,皮肤暗紫发凉,起水泡,肢端动脉搏动消失,伴高热,常有休克甚至肢体坏疽。

慢性期(后遗症期)疼痛类似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之胀破性疼痛,多于站立、行走后或下垂肢体后加重,抬高肢体可获缓解。可伴有浅静脉扩张、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营养障碍等表现。

3、浅静脉曲张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浅静脉扩张属于代偿性,以增加髂-股静脉阻塞平面远侧的静脉血回流,大都随着肿胀程度减轻而愈加明显,同时在受累侧下腹部和髋部都可看到浅静脉曲张。

当下腔静脉阻塞或血栓繁衍到对侧髂-股静脉时,为了分流下腔静脉阻塞远段的静脉血,侧支循环均处于扩张状态。浅静脉曲张的范围,除双侧下肢和外阴部外,一直可延及腹壁和胸壁。

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急性期浅静脉很少出现扩张、显现,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后期,多数可以再通,但踝交通支早期可受到破坏而功能不全,可以出现小腿远侧的浅静脉扩张,伴有足靴区色素沉着、硬结、瘙痒等营养性变化。

4、其它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有一部分松软的血栓处于浮游状态,与血管壁粘着不紧密,易于脱落,有形成肺动脉栓塞的危险,出现急性咳嗽、胸痛、咯血、严重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猝死。

上肢DVT发病前常有上肢拉伤、过度用力、过伸或过度外展,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等病史。

主要表现为上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和皮肤紫绀等四大症状。

患肢浅静脉及患侧胸壁浅静脉代偿性扩张。

发病初期可伴有动脉痉挛,肢端皮温降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多可自行缓解。初期也可出现血栓脱落酿成肺动脉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目前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的治疗方式有:以药物为主的保守治疗、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结合插管溶栓的介入治疗和血栓取出的手术治疗。

我们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急性期以综合介入治疗为主,慢性期以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股青肿等严重病例)配合手术取出血栓。

采用溶栓、抗凝及支持治疗,配合中药辨证论治,综合治疗,大部分效果满意,可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治疗效果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治疗方案是否最佳,另外也取决于治疗的时机:在发病72小时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超过72个小时大多就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早期积极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一环。

特别强调的是: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要加强护理,患者应绝对卧床,患肢严禁推拿按摩,以免血栓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而突然死亡。

如果一条肢体高度肿胀,皮色发紫甚至起水泡,甚至高张力引起下肢的缺血,就必须急诊手术取出血栓。此时最理想的治疗就是先在下腔静脉内放置过滤器以防血栓脱落形成肺动脉栓塞,再手术取出血栓,可很快缓解症状。

当然术后仍需配合中、西药物治疗防止再形成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一篇:最后一页

©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乐拇指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 百度地图| 360地图 | 今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