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傣族人口约150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双版纳是汉语译名,其傣语名称是「Sip Song Pan Na」,意为「数以千计的稻田」。老挝、越南、泰国、缅甸也有傣族人居住。傣卢族是中国傣族中最大的民族群体。 傣族分为傣卢族、傣毛族、宏金傣族、傣努阿族、傣倗族、花腰傣族、汉傣族、傣雅族、黑傣族、白傣族和啪系族等。傣族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四种。四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傣族人多信仰小乘佛教,也有小部分族人信奉万物有灵和巫术。傣族人最早崇拜的神灵「沙娄」是一个狩猎神。男人在出发打猎之前,要向「沙娄」献祭祈祷,祈求平安和丰收。 历史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人过去自称为「傣那」、「傣雅」、「傣绷」等。每年三月份(根据傣历是新年)的泼水节,傣族人之间互相泼水,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可以洗去过去一年所犯下的罪恶。 傣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著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著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著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泼水节是傣族折年节,傣语叫作“京比迈”。这是一个用水表达美好感情的节日。傣历规定太阳进入金牛宫(即每年的四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谷雨节开始)的那一天为泼水节。 泼水节的第一天,傣语叫“桑刊日”,意思是送旧;最末一天是迎接“日子之王”的来临,即新年元旦;中间一天是介于两年之间的空日。节日清晨,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一齐到山上采摘野花,作成花房。通常,这一天不泼水,而去观看龙船比赛。泼水节能第二天最隆重的活动是泼水。不管男女老少,人们反水泼向最心爱最尊敬的人身上。泼水节的第三天进行丢包、放火花、放高升和放孔明灯等精彩活动。 除了泼水,还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在村中广场上围成一圈,合著锣、象脚鼓,有的跳象征吉祥的孔雀舞、篾帽舞,有的跳“依拉贺”舞。民间歌手则演唱动人世间泼水节传说。
2、参考: me
【#傣族的资料#】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