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用“通考不通科”防作弊,到底好不好?】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正值高校期末考试季,网上出现了对一项考试制度“通考不通科”的热议。“通考不通科”意指在考试前,学校只通知学生考试的时间和地点,但不通知具体的考试科目。目的是增加考试的随机性,防止学生提前准备小抄进入教室。
其实,早在2014年,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现蚌埠工商学院)就已经实行了“通考不通科”,并延续至今。后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也采取了该措施。那么该措施的效果到底好不好?我们应该用理性的目光去看待。
“通考不通科”设立的初心是好的。近年来,大学校园学风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平时不重视学习,一到期末央求老师划重点,以求“60分及格万岁”,甚至就算挂了科,在网上还流行了一阵“没有挂过科的大学是不完整的”,以及也常有期末带缩印小抄进入考场等作弊行为发生。以至于在社会上也形成对大学生的误解:“大学四年,学会的是吃喝玩乐,不学无术”。以上种种,让高校在管理层面不得不采用一些更为严厉的手段。端正学风,提升学生素质,这一出发点显然无可指摘。
而面对“通考不通科”听起来就“吓人”的气势,高校在实施的同时也有自己的考量,准备了一些配套措施。前文提到的蚌埠工商学院在实行该制度的过程中,在试题设计与试卷制作方面进行了改进,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思考,对一些“死记硬背”的题型进行了削弱或者删减,增加了更多选择题、案例分析题等应用空间更大的题目。面对新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院也及时进行了整改。有学生提出批评:“因不知哪天考外语,每次考试都得背着一个耳机”,学院听取意见后,将外语考试改为第一门或最后一门,也是在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后,学院将考试周期由原来的一周时间压缩为三、四天集中完成。而在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他们在实施之前,就确定了是选择性地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行。
而就实施效果来看,“新政”也产生了正面效果。一是学生复习迎考时间明显提前,突击复习、临时抱佛脚现象减少了;二是学习成绩总体提高,不及格率显著下降;三是考试风气更正,考场纪律更好……在“通考不通科”实行的当年,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学生考试的平时成绩比前一学年提高了2.14分。按不及格人数统计,不及格率降低了6.18个百分点。违反考场纪律的学生从实行前一学年的20人次,到实行学年仅有1人次。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学生期末压力实打实地增加了。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搜索“通考不通科”,就有许多IP地址为安徽的大学生表示“年年期末都靠猜,今天猜的考微积分,结果考的西方经济史”,表示平时的学习生活已经挺累的,“通考不通科”简直是在期末又给学生心上“插了一刀”。另外,就像医学生评论的“医学生期末复习十本书,整本是重点”,一次性备战十本书,压力不可谓不大。而有些专业课又确实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考完一门再复习一门,腾出大脑的记忆空间,更符合复习的规律。而从防作弊这个角度,有些时候也防不胜防,最后几门科目,学生也有可能一次性带上所有的小抄,试卷发下来是哪科就选哪门的小抄。在高压性质的制度下,学生的逆反心理易被激发,而仅在应试环节增设这些条条框框,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教考分离”“双及格制度”“监测学生抬头率、前排入座率”再到“通考不通科”……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高校可谓是“煞费苦心”。措施年年创新,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方式,更新课本知识,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来源:红网 作者:欧阳怡
以上就是关于【高校用“通考不通科”防作弊,到底好不好?】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