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如何培养和用好创新型人才】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进 中国经济正在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从高校如何培养原创型创新人才,到产业界如何吸引人才、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创新力,都存在诸多疑惑和挑战。7月6日,在由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和《比较》编辑室联合举办的“产业圆桌:创新与人才”的研讨会上,来自高校、国家智库的研究者和企业界的代表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指出,传统大学教育体系主要侧重于知识传授,但随着AI时代的到来,这一模式已显露出其局限性。例如,以ChatGPT(AI研发的一款聊天机器人程序)等AI工具的出现,虽然能让学生快速获取信息,但也可能削弱他们在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大学教育需要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适应AI时代的发展。
刘守英介绍,随着中国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新一代人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忙于解决温饱问题,而是拥有更多机会和条件去寻求创新和突破。新一代人的知识训练相对完整,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体系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一点上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守英认为,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应当发挥核心作用,但当前大学在这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他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创新的主要活动往往集中在大学和大学周边,而国内大学在这方面并未形成显著优势。这要求大学进行自我反思,明确其目标定位,即服务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优化学科建设及大学建设来实现这一目标。
在大学培养创新人才面临的具体问题上,刘守英表示,当前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他们往往忙于应付考试和GPA,缺少深入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大学过于侧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种种挑战之下,刘守英也从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改变教师的评价导向,从而引导学生向创新方向发展;其次,大学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包括提供多样化的交流平台与机会,进一步强化校园的学术氛围;最后,鉴于AI时代的到来,大学需重构学生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要加强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应用数学及经济学等关键学科的建设与交叉融合,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才学系副教授、主任,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副主任陈书洁认为,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能人才则以工程师为代表。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人才将成为新的重要群体。
来自数字科技企业的代表,腾讯企业文化部专家吕正标介绍了腾讯在人才管理上的实践和挑战。他说,腾讯作为一家研发人员占四分之三的科技公司,追求的是在公司内部持续实现原发的产品创新,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是如何管理大量知识型员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腾讯的做法是提倡简单平等的文化,给出一定的灵活度和冗余度,鼓励自下而上的创新。比如,设计员工内部转岗的“活水机制”,并鼓励公司内开源协同。这些持续的努力近年来催生了腾讯会议产品在疫情中的快速上线和腾讯会议场景下音视频压缩技术逼近技术极限的创新。
以上就是关于【AI时代,如何培养和用好创新型人才】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