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肉饼”,和北方的“肉饼”不是一回事】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魏水华/文 南北差异,是谈中国美食避不开的话题。
同一个词,也许在中国南北,就能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食物:南方人说的馒头,可能指北方人眼里的包子;北方人说的青菜,可能是南方人眼里的豆角、黄瓜、青椒、芹菜……
肉饼,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北方,人们谈肉饼,脑海里浮现出的,应该是类似香河肉饼、门钉肉饼这样的,面皮包着肉馅儿的点心小吃;而在南方,无论是江浙的肉饼蒸鸡蛋、江西的肉饼汤、岭南的梅菜肉饼,它们都特指被塑成饼形的一整块肉。
是什么造就了这种认知差异?“肉饼”两字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No.1 壹
“饼”是个出现成型很早的汉字,成书于东汉的《释名》有专门的解释:“餠,幷也,溲麫使合幷也。”意思是把小麦粉合并在一起。
作为小麦最重要的加工品,饼的历史,与小麦传播息息相关。
这种原产于西亚的谷物,在约公元前2000年前经由河西走廊传入中原腹地。这显然早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所以麦,也成为《周礼》中的五谷之一。
麦粒口感不佳,最好的吃法是磨成面粉并进行深加工。东西方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一点,阿拉伯人发明了水车磨面,希腊人发明了风车磨面的同时期,中国和印度也出现了用牲畜拉磨制面。
但同样的面粉,却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再加工风格。中国人擅用水与蒸汽烹饪,所以“饼”最早的意思是水煮的面团、面块“汤饼”和蒸熟的面团“炊饼”。
西方人善用空气与油脂烹饪,油炸、烘烤很早地被用于面食。并由于其便于携带不易腐坏、滋味浓郁,最晚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续汉书》里说:“(汉)灵帝好胡饼。”胡饼就是烘烤的麦饼,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烧饼。
小麦粉在古波斯语中读作peste,它是英语中的pie(馅饼)、意大利语中的pizza(披萨),法语中的pastry(酥皮饼)的共同词源。而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常见的食物称为“饆饠”。
在早期的汉语文献记载中,无论是《岭表录异》里的蟹黄饆饠、《酉阳杂俎》里的樱桃饆饠、《烧尾宴食单》里的天花饆饠,都代表了胡饼进入中国之初的形象:面皮包裹,馅料包罗万象。
以上就是关于【南方的“肉饼”,和北方的“肉饼”不是一回事】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