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摇滚乐?】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2004 年北京迷笛音乐节上观众的标语牌。摄影 / 蔡鸣
在今年的十一假期中,有不少人出行的目的地都指向了音乐节。或许最近几年,不仅仅是摇滚乐迷们,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所在的城市,各种各样的音乐节正井喷式地挤入我们的视野。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正在走向摇滚乐。
从大热的综艺《乐队的夏天》,到近年来音乐节的井喷,甚至石家庄提出打造“摇滚之城”来推动文旅产业,都给我们一种感觉,大家好像又迫切地需要摇滚了。
但,为什么是摇滚乐?而我们需要并追寻的,到底是什么?
迷笛音乐学校校长张帆曾经说过:摇滚就是不甘平庸的觉醒、直面人生的力量、永远好奇的探索精神和主动改变生活的勇气。它永远炽热,永远明亮,永远会在你伸手触碰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将你灼伤。这也是他心中关于摇滚精神的定义,不管乐队去向哪里,音乐走向什么风格,未来的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摇滚的内核是不灭的。
郭小寒和相征的新书名叫《有核》,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本书的对谈嘉宾相征,他在评价一支由明星临时组建的乐队时说:摇滚乐必须是“有核”的。正是摇滚乐的这个“核”,让青春的虚掷、热血的燃烧有了意义,让回忆有了支点,让时代与人心的变迁有了依据。
郭小寒和相征以对谈的形式,讲述了中国摇滚近40年的发展历程,仿佛深夜电台娓娓道来。历史并不总是沉重的,这场对谈中的摇滚小史,是两个在音乐行业深入摸爬滚打20多年的80后从业者,将所有观察、见证、参与、思考……以讲故事的方式,平和、详实、客观、松弛地为中国摇滚史做一个力所能及的记录与梳理。
生活与历史
“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座剧场或者一间巨大的Live House里面,正在上演的音乐演出,所有的人都在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句话来自郭小寒和相征的新书《有核》。他们试图通过讲述和书写,抓住这份剧场感和时代感,这也是这本书的“有核”。
中国摇滚发展至今,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时代背景,每一个时代都拥有自己的主角。每一个时代的摇滚英雄和他们的作品,都深刻影响过听众,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郭小寒和相征所做的,就是提炼出每个时代最具代表意义的那些摇滚音乐人,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牵引出摇滚乐在不同时代投射出的不同精神,把这些持续不断的影响,再次传递。
于是,我们得以看到这本讲述时代,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摇滚小史。
1986年,崔健在工体的舞台上独唱了《一无所有》。这是第一次有人在这么大的舞台上,向所有人唱出了“我”,“我曾经问个不休”,从这个“我”字第一次发声起,中国摇滚乐的第一个摇滚英雄诞生了。
在崔健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摇滚乐的萌芽,例如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摇滚乐队万李马王、崔健所在的第一支乐队七合板等。
以上就是关于【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摇滚乐?】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